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占比,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占比排名
1.随着北汽幻速解体,自主品牌还能撑多久?
2.市场下沉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3.2022年国内乘用车零售2054.3万辆 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7.6%
4.自主豪华品牌三强争霸 星途、领克和魏派你更看好谁?
虽然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但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国内汽车市场确实已经开始回暖,基本上恢复到了疫情前的阶段。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5月份国内汽车产能218.7万辆,环比增长4%,同比增长18.2%;销量则是219.4万辆,环比增长5.9,同比增长14.5%。
但从此前公布的5月份汽车销量榜单来看,轿车销量前15名基本上被合资车型垄断,自主品牌只有吉利帝豪一款入榜。而SUV方面,自主品牌也只占据了5个名额,相比巅峰时期前15名有超过一半都是自主品牌车型相去甚远。
这似乎说明在疫情过后,消费者购车心态有了一定的变化,相对廉价的自主品牌车型开始遇冷,合资甚至进口车迎来了春天。
而中汽协公布的汽车市场市占率排名似乎也证实了上述说法。
数据显示,5月份自主品牌共销售57.1万辆汽车,同比增长0.4%,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4.1%,但同比下降了2.2个百分点。
从表格来看,34.1%的市场占有率也基本上是自主品牌近几年最惨淡的表现。
而1-5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226.4万辆,同比下降32.5%,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1%,比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
自主品牌失去的部分市场自然要有其它品牌来补上,目前来看获益最大的是日系和德系厂商。
其中,日系厂商1-5月份在华市占率达到23.2%,而德系品牌的市占率则达到了25%,相比去年同期均有所提升。
此外,美系、韩系以及法系车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也在持续下降中,法系车的市占率甚至只剩下了0.3%。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随着北汽幻速解体,自主品牌还能撑多久?
时间进入到8月,包括大众、丰田、戴姆勒在内的多家跨过车企纷纷公布其今年上半年财报。其中,法国制造商雷诺亏损600亿成为上半年亏损最厉害的企业,其余各企业亏损金额均超过百亿。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控制达人丰田在本次全球性的汽车危机中,表现最为突出,虽然利润下滑80%,但是依旧保持着盈利,这在“百亿亏损”成为常态的当下显得难能可贵。
在全球范围内来看,疫情的影响是造车各车企销量、利润巨幅下滑的主要因素,不少地方仍处于停工停产的状态。随着中国疫情得到控制,各车企早已进入正常生产运营,中国市场不仅成为绝大多数车企的唯一增长点,同时也将在全球汽车市场份额中的占比提升至32%。
全球车企共克时艰
“受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汽车市场需求骤降,日产销量严重下滑,工厂开工率也大幅下降,经营形势非常严峻。”7月28日,日产汽车公司首席执行官内田诚在2020财年第一季度(4-6月)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就盈利能力和自由现金流而言,2020财年将是日产汽车充满挑战的一年。”
充满挑战的不仅仅是日产,联盟上的“友军”更是处在水深火热的地步。今年上半年,亏损高达74亿欧元的雷诺汽车,是全球主流跨国汽车集团中亏损最高的车企。雷诺表示,亏损中有48亿欧元来自与日产的纠葛,其中包括42.9亿欧元的资产减值和重组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在如火如荼的中国市场里,雷诺是声量最小的那一个,甚至乘用车公司东风雷诺已经撤离中国市场。没有中国市场的支持,雷诺在这一次的摔跤中显得特别的疼。
不仅是雷诺日产联盟,今年上半年,各大车企都面临着营收锐减、销量下滑的处境。以德国三巨头为例,尽管近几个月在中国市场都取得了不错的增长,但上半年整体营收依然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其中大众和戴姆勒亏损均超过10亿欧元。
日前,大众汽车集团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显示,今年1-6月,大众汽车集团销售收入为960亿欧元,同比下降23%,息税前利润亏损14亿欧元,而去年同期的数据是盈利96亿欧元。
更为尴尬的是由于“排放门”持续发酵,大众汽车集团在如此困难之际还被迫付出了7亿欧元的特殊项目支出,这也使得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集团亏损超百亿人民币。
不仅如此,大众集团也在今年上半年丢掉了全球销冠的桂冠,以近三十万之差让贤于丰田汽车。
另一边,戴姆勒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收入大幅下滑29%至302亿欧元,净亏损高达19.06亿欧元。
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会康林松表示,“公司已经在困难时期努力保存现金储备,并看到了销售复苏的初步迹象。尽管中国市场出现反弹,但近几个月累积的业务亏损在年底前无法恢复,因此需要取更多的措施来进一步削减成本。”
也就是说,戴姆勒在整个2020财年都有可能处于亏损状态。在一个月前的股东大会上,戴姆勒还宣布,将年初订下的裁员数量从15000人上升至20000人,人力成本开支的削减幅度上涨至20亿欧元。
一时间,各大车企的财报公示就像是一场比惨游戏。在全球汽车消费市场的节节败退下,中国市场开始逐渐显现力量。
2020的重要角力场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下,中国是最早走出疫情影响的市场,不论是各厂家积极复产复工,恢复正常运营,在消费端也有地方积极出台政策释放购买力。
总而言之,中国已然成为最抗压最具弹性的市场。根据汽车行业分析师崔东树统计,目前,中国汽车产销已经占全球总额的32%,这个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再次壮大了几分。但从近几年的占比变化来看,本次打破记录,实属躺赢。
2018年中国汽车占世界30%,但2019年这一数字下降到29%,而这一时期的下滑正值以国内SUV冷却为主因的汽车寒冬。
同样,这一寒冬一直延续到了2020年,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在2020年的疫情之下,全球汽车行业因为各国政策不一极不稳定,得益于疫情的控制,中国反而成为恢复最快的市场。
不论是国内的市场弹性还是地方对于汽车产业的重视程度,经此一役,各大汽车公司再一次审视这个全球的单一市场。
对于有些企业来说,重视远远不够,不管是德系日系美系,这里都成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最后一片沃土,他们对中国市场会格外重视。
对于消费者,这可能是好消息,但是对于自主品牌而言,等待着他们的会是诸多合资们更为激烈的竞争。
另一方面,在更激烈竞争的同时,机会也随之而来。复工复产以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外资看好中国市场纷纷加大投资。继大众宣布投资10亿欧元入股江淮后,日本丰田公司宣布在中国市场投入2亿多人民币,与中国五家企业联合成立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公司。
可以预见,除了残酷的竞争外,类似的多样性多形式的合作也将在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中频繁出现。
2020年之后,中国市场将成为全球汽车最重要的角力场,谁能抓住机会,谁才有资格去看看未来。
ALTTT/文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市场下沉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进入2019年之后,我国的汽车市场就一直非常低迷,尤其是对于自主品牌来说更是一场巨大的打击。再加上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一些厂家掀起了降价清库存的活动。却让一些自主品牌显示出了本来的真面目,北汽幻速解体,还有力帆和华泰等企业陷入了经济危机。
很多人都是看着自主品牌一步一步走过来的,都希望有朝一日能超越合资品牌,但现在却承受不住车市寒流的压力。很多人都在担心自主品牌究竟还能撑多久,还有一组数据更是让人非常心寒。现在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连续下跌,7月份仅占市场的36%。
更加让人意想不到的就是,现在自主品牌就像是一个班级一样,有一些车企的成绩比较靠前,有些车企的成绩就不容乐观了。吉利、长城、长安汽车都非常不错,但是一些处于末端的自主品牌处境就非常尴尬了,库存车的数量已经超过了警戒线,而且还随时都有破产的风险。
还有一点就是长安的副总裁曾经表示在这次车市寒冬当中,将会有50%的自主品牌被淘汰。通过这一点可以发现,业内人士也对自主品牌的未来表示非常担忧,而且未来的情况可能还会更加糟糕。不管是对于车企来说,还是对于消费者来说,都不能算是一个好消息。
接下来马上就是学生开学,还有十月一国庆节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九银十。往年在这一阶段都是买车的高峰期,但是看今年的状况估计也救不了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还是自主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够,如果不提升还是会被合资车打倒的。自主品牌还能坚持多久?一组数据让人心寒,金九银十也救不了。
2022年国内乘用车零售2054.3万辆 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7.6%
市场下沉提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
2022年6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为23.8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份额为25.60%。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不断攀升,2022年6月份高达43.66%,占比稳超四成;1-6月则为40.30%,远远高于市场整体水平。
历史数据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用了10年渗透率才突破1%;从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3年多时间渗透率从1%快速提升到5%;从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受行业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增长出现短暂停滞;但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行业又走上增长快车道。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2022年上半年的渗透率已高达21.6%。
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入了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稳定和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是保障汽车产业平稳发展的重要途径,工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规模,促进汽车消费。
政策驱动和市场驱动的双重拉动,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向好提供了坚实基础。
自主豪华品牌三强争霸 星途、领克和魏派你更看好谁?
易车讯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市场研究分会(乘联会)最新零售销量数据统计,1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216.9万辆,同比增长3.0%,12月零售较上月增长31.4%,这也是2008年以来最强的12月环比增速。1-12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2054.3万辆,累计同比增长1.9%。同比净增38.6万辆。
12月豪华车零售26万辆,同比增长6%,环比增10%。车购税减半政策对消费升级的高端消费促进较大。
12月自主品牌零售106万辆,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20%。12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为48.9%,同比增长3.8个百分点;1-12月累计份额47%,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长6.1个百分点。12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份额57.5%,较去年同期份额增加10个百分点;1-12月自主品牌累计份额50%,相对于2021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场和出口市场获得明显增量,头部传统车企转型升级表现优异,比亚迪汽车、吉利汽车、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传统车企品牌份额提升明显。
12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85万辆,同比下降8%,环比增长59%。12月的德系品牌零售份额20.6%,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零售份额18.7%,同比下降4.4个百分点。美系品牌市场零售份额达到8.5%,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12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64.0万辆,同比增长35.1%,环比增6.5%,1-12月保持趋势性上升走势。1-12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567.4万辆,同比增长90.0%。
12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29.5%,较2021年12月22.6%的渗透率提升7个百分点。12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51.0%;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22.8%;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4.9%。
从月度国内零售份额看,12月主流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零售份额70.6%,同比增加11.4个百分点;合资品牌新能源车份额6.5%,同比增加0.8个百分点;新势力份额13.5%,同比下降4.5个百分点;特斯拉份额6.6%,下降8.3个百分点。12月起售价10万元以下新能源车占比21.8%,较去年12月下降9个百分点;10-20万占比44%,提升8个百分点;20-30万占比23.3%,同比降2个百分点;30-40万占比7.4%,增1个百分点;40万以上占比3.49%,增2个百分点。
2022年乘用车的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7.6%,较2021年提升12.6个百分点。未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仍会快速提升,乘联会专家团队预测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850万辆,总体狭义乘用车销量2,350万辆,2023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达36%。
易车超级评测体系重磅上线!专业、硬核、全面的汽车评测内容云集,易车年度车型榜单新鲜出炉!上易车App搜索“超级评测”,等你来看!
虽然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已经连续10年蝉联全球汽车市场销量冠军的中国车市按下了减速键。但令人感到振奋的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却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19年,中国汽车市场乘用车销量为2144.4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的销量达到了737.6万辆,份额占比34.1%。而在2014年,这一份额仅为29.2%,2015年上升到33.6%,2017年更是达到历史巅峰,占比38.4%。
为何能够取得如此令人傲娇的业绩?笔者认为,经历了以低价换取市场销量,在合资品牌的夹缝中生存下来之后,自主汽车的品牌向上之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产品力的不断提升,品牌天花板被不断突破,是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的两大动力源泉。
因此,在资金和技术积累从量变到质变之后,自主车企纷纷推出了豪华品牌。
纵观国内车市,随着奇瑞星途的加入,加之之前的吉利领克和长城魏派,当下的国内市场已然形成了中国自主豪华品牌三强鼎立之势。
品牌调性:均属轻奢豪华,来源于母公司的技术积累与市场洞察
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的进程中,“品牌力弱”一直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和企业家心中的痛。也饱受市场和消费者诟病。就因为品牌的时间短,沉淀少,甚至被贴上了“质廉价低”的标签。
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直接决定了品牌的“溢价”能力。所以,自主汽车品牌的天花板直接形成了价格的天花板。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0年,自主品牌汽车企业70%以上的销量,来自于产品厂商指导价(简称MSRP)8万元及以下车型。2014年后,自主品牌汽车产品价格迅速拉升,到2019年,10-15万元的产品销量占到37%,15万元以上的产品销量占到12.3%,而8万元及以下车型的占比则下降到27.6%。
这一价格天花板的上升变化趋势,让自主汽车企业大彻大悟:豪华品牌呼之欲出,势在必行。
于是,车企纷纷开始行动了。
2016年10月20日吉利领克品牌诞生;2016年11月20日,长城WEY品牌诞生;2017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奇瑞星途EXEED正式亮相。
汽车观察家分析认为,自主豪华品牌的诞生,是建立在母公司的技术积累、市场洞察以及研发平台的支撑下的。
比如星途EXEED,它的母公司奇瑞汽车,是曾经的自主一哥,也是第一个进行正向研发并对标合资品牌的自主汽车企业。奇瑞汽车首个研发和生产自主发动机,销量已经突破750万台;奇瑞还推出自主高端研发平台M3X,首个车网互联雄狮智云系统,等等。而且,奇瑞汽车也是最早洞察到汽车市场的变化趋势:年轻人将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绝对主力军,汽车消费快速升级是一种必然。
正是这些技术积累以及市场洞察,令星途品牌的诞生水到渠成。
再比如领克LYNK&CO,它是吉利收购沃尔沃之后的技术反哺之作。和星途不同的是,领克是利用沃尔沃的技术,再整合吉利全球研发技术,而推出的豪华品牌。
再比如魏派WEY,它是长城汽车聚焦SUV战略,并长期雄踞SUV销量榜No.1的综合实力的体现。哈弗品牌的购车主力在三四五线市场,而WEY品牌则是其补足一二线城市市场的一个重要砝码。
至此,中国国内95后都开始认识并接受了星途EXEED、领克LYNK&CO以及魏派WEY等三个自主汽车高端品牌,也就形成了市场上的三足鼎立态势。
产品布局:顺应市场趋势,满足消费者年轻化和产品升级的诉求
仔细观察我们发现,不管是奇瑞星途、吉利领克,还是长城WEY,其产品主力都是SUV。这是因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崛起,主要得益于中国SUV市场的兴起。
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中国SUV市场销量不到55万辆,只占中国乘用车市场份额的6.9%,而2019年SUV销量已达946.5万辆,份额占到44.1%,年均增长率为32%。在这个细分市场,自主品牌的份额从2009年的29%上升到2019年的47%。2019年排名前20,销量突破30万辆以上的自主品牌已有吉利、长城、奇瑞、长安、比亚迪等,能比肩甚至超越众多强势的合资品牌。
因此,中国自主高端品牌三强,包括星途、领克和魏派,在产品布局上,基本都是围绕着市场需求和消费者诉求在铺排,也就是都是以SUV为主的产品布局。
奇瑞星途,目前有LX、TXL和TX三款SUV;吉利领克:01-05,包括了SUV和轿车,当然前面推出的,都是SUV;长城魏派:WEY VV5、 VV6 和VV7也是三款SUV。
对于这三个高端品牌,可以用一句话总结概括,那就是:产品实力均衡,符合市场需求。
我们就拿星途LX、领克02和WEY VV5三款细分市场一致的车型进行一番对比。
这三款产品的主要特点,就是外观时尚动感,高级潮流,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者对于车身设计的主流诉求;内饰精致,配置丰富,动力强劲,充分满足当下年轻消费者对于驾控体验的极致追求。
我们从外观、动力以及车网互联三个维度来进行对比一番。这三大维度,也是当下以95后为主的年轻消费者最为关注的焦点。
首先,外观方面,三款车型可谓不相上下,各有千秋。都是在全球招揽世界级顶尖设计人才,并在欧洲等地有设计研发中心。星途LX的外观科技前卫,领克02的外观则大胆夸张但和谐,而WEY VV5的外观则更加凌厉。这些设计元素,都是当下的年轻消费者所追求和向往的。
其次,在动力上,三款车型都堪称优异,但星途LX表现更佳。这三款车型里面,领克02和WEY VV5主售车型都是匹配的1.5T发动机,而星途LX则是1.6T的四缸发动机。从下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三款发动机的数据差别。
最后,在车网互联方面,三款车型都不遗余力,但星途LX更胜一筹。星途LX和WEY VV5的液晶仪表盘和中控液晶屏都达到了12.3英寸,而领克02的10.25英寸液晶仪表盘和10.2英寸中控屏就略逊一筹。此外星途LX用的是豪华感十足的一体式连屏,而WEY VV5则用了分体式屏幕。
领克02和WEY VV5更多的还是靠手机连接车内多媒体系统,相比之下星途LX搭载的雄狮智云3.0系统就强大了许多。毕竟,星途LX搭载的雄狮智云3.0系统是百度Apollo的首批战略合作伙伴。依靠强大的生物和夜视等识别系统,星途LX可进行更深度的人脸识别、AR实景导航、全自动泊车、智能家居物联以及人工智能语音等全面功能,并通过星途LX的一体式连屏和触控面板进行操作。
写在最后:
星途、魏派和领克,这三个高端品牌,是当下自主车企突破品牌天花板的傲娇之作。
在国家信息中心近期的一项调研中发现,有近80%的消费者都认为自主品牌的形象有很大提升,其中用户认为提升最大的方面是自主品牌给人的品质感,在做工、材质和细节上已基本与合资没有差别,甚至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此外,自主品牌在配置方面的优势更为突出,因此才会在与合资的直接碰撞中占据一定的市场。
这些,都归功于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资金和技术积累之后,开始突破品牌天花板,开始向上走,也开始推出自主豪华品牌。
虽然领克和魏派早于星途入市,占据先发优势,但星途也具备后发制人的冲击力。
最近,哔哩哔哩发布的《后浪》火爆网络。其中,笔者最喜欢的两句金句就是“奔涌吧,后浪,我们在同一条奔涌的河流”以及”更年轻的身体,容得下更多元的文化、审美和价值观”。
当下年轻人的特质,就是不盲从,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在此我们希望年轻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品牌喜好,选择这三个自主豪华品牌的不同产品。
本文为汽车观察家原创,如有抄袭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运营人员:何曙光)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