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汽车_老上海汽车图片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老上海汽车”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黄包车为什么姓“黄”?

2.每天一点汽车小知识,成为汽车高手

3.前苏联汽车品牌

4.中国汽车的发展史

5.老中华汽车叫什么名字?

6.大发/萨博/嘎斯/华沙…那些在中国铩羽而归的品牌

黄包车为什么姓“黄”?

       黄包车其实是东洋车的另一种叫法,这个名字起源于1913年。当时为区别私人拥有的东洋车与用来营运拉客的公共东洋车,公共租界工部局规定后者必须漆成**。由此,东洋车逐渐被称为黄包车。

        在**中我们都会经常看到黄包车的出现,黄包车作为最简单的人力交通工具,不仅方便,还能遮风挡雨。有的小伙伴就有疑问了,为什么黄包车要姓黄呢?

        黄包车的起源

        上海由于租界比较多,接到比较窄,马车确实不灵活,一位法国商人,叫做米拉,自从来到中国就看准了这个痛点,瞄准了这个商机,在煞费苦心的周转下,终于在1874年3月24日,成功完成了上海第一家人力车公司的注册工作,他旗下的300辆人力车终于可以上路了。

        因为黄包车最初的构想起源来源于日本,因此在当时的主流叫法应该是东洋车。东洋车的商业化,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现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由于其随时随地可以上下客的优点,即使此后晚晴民国时期公共汽车、有轨电车不断在上海出现,东洋车依旧能够依靠差异化优势持续生存发展下去。

        政府为了区别商业用车跟私人用车,规定,商业用车必须刷成**的进行运营。

        有点类似今天的的士,虽然都是汽车,但是我们能一眼就能分别出哪个是私家车,哪个是的士。

        而随着东洋车的盛行,黄包车的名字不胫而走,随着近年来以老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热播,黄包车的概念更是深刻烙印了下来。

        为什么是**,而不是别的颜色?

        这也商人的营销的一种手段,在中国黄代表的是尊贵,为了给客人更好的体验。**成为了主流色。

        退出历史舞台

        黄包车夫长期以来都给人留下了悲惨的印象。除了工作本身的高强度,坐车人的锦衣玉食与拉车人的衣衫褴褛这种视觉上的鲜明对比,无疑也助推了人们对于这个职业群体的同情,使得黄包车夫成为那个时代被压迫者的一个典型代表。

        1956年,黄包车在上海退出了历史舞台。

每天一点汽车小知识,成为汽车高手

       1、 方向盘并不是圆的

       汽车方向盘乍一看是圆形的,实际上圆形的方向盘下隐藏着非中心的方向机转轴,方改悉向机转轴更靠近驾驶员,此设计可以为驾驶员腾出更多腿部空间,在驾驶时踩离合或刹车时避免腿部与方向盘接触,提高行车安全;另一方面驾驶员上下车也更加方便,还有就是此设计更容易腾出较大视野给驾驶员观看仪表盘。

       所以当方向盘旋转了180°之后就会出现仪表盘视野变小的状况。而对于汽车操控要求较高的跑车,方向盘还会设计成类椭圆形,并大幅减少转弯所需旋转角度,汽车驾驶操控起来更加方便,驾驶员视野也更开阔。

       2、刹车踏板比油门踏板高

       刹车踏板比油门踏板高,原理很简单,那就是增加两者的辨识度。试想如果两者高度一样,驾驶者就容易错把油门当刹车踩,比较危险。

       另外为什么是刹车比油门高,而不是油门比刹车高呢?因为比起油门当刹车踩,错把刹车当油门踩会更加危险。通过让刹车踏板比油门高出20mm左右让车主稍感不适,来提醒他们防止误踩油门。

       3、安全气囊的设计寿命只有8-10年

       很多车主都知道安全气囊的作用,却不知道它的设计使用寿命,但很多车主会把车辆用到报废都不更换安全气囊。

       4、“轿核衫乎车”名字的来历

       先说英文名“Sedan”的来历。早在汽车发明之前就有“Sedan”一词,它指欧洲贵族乘用的一种豪华马车,不仅装饰讲究,而且是封闭式的,可防风、雨和灰尘,并提高塌慧了安全度。

       中文名的来历。其实我国古代早有“轿车”一词,是指用骡马拉的轿子。当西方汽车大量进入中国时,正是封闭式方形汽车在西方流行之时。那时汽车的形状与我国古代的“轿”一样可以显出荣耀。于是,人们就将当时的汽车称为“轿车”。

       5、雷雨天不能加油

       在雷雨天气状态下加油,加油枪极易将杂散电流导入汽车油箱,从而造成不稳定汽油的分子运动加剧,从而引发火灾、爆炸等安全隐患。而在加油站中,燃油蒸气浓度相比于其他地方明显要高出很多,如果还继续进行加油操作,燃油蒸汽容易被雷击中,导致车辆和油罐将发生爆炸。

前苏联汽车品牌

       你考了驾照,这不能说明你就懂车;就算你买了车,这也不能证明你就知道它是个什么结构的玩意儿。很多人都想了解更多的汽车知识,但是又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单是看这汽车的复杂结构,就望而却不了。下面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汽车小知识,相信看完后就会有所了解。

       一、汽车构造

       汽车不是天生一个整体,而是由各个部件组成的整体造型,其中“底盘”发挥了重要作用,支承起了车身和发动机及其部件。汽车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个部分组成,每个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车辆正常行驶。

       二、发动机

       汽车发动机由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组成,它是汽车的“心脏”,动力的来源。通过转换燃料,做功,然后转变为机械能,这是发动机最基本的原理。两大机构: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五大系统:冷却系统、润滑系统、燃料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

       三、6-12缸多数采用V排列

       5缸以下的发动机大部分都是直列模式,少数6缸发动机也有直列模式,过去也有直列8缸发动机。直列发动机的气缸体排成一排,气缸体、气缸盖和曲轴结构简单,成本低,低速扭矩特性好,油耗低,体积紧凑,用途广泛,缺点是功率低。1升以下的汽油发动机大多采用3缸直列1~2.5升汽油发动机采用4缸直列,部分4轮驱动车辆由于宽度较小采用6缸直列,因此可以在摩托车侧面布置增压器等设施。直列6缸相比去年同期动平衡好,振动小,所以也用于一些中高档车,比如老上海车。

       6~12缸发动机大多采用V型布置,其中V10发动机安装在赛车上。V型发动机长度和高度都很小,布置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大多数人认为V型发动机是比较先进的发动机,已经成为汽车水平的标志之一。V8发动机结构非常复杂,成本很高,所以很少使用。V12发动机太大太重,只有少数豪车使用。大众最近开发了W型发动机,包括W8、W12、W16,即气缸呈四排交错角排列,外形紧凑。

       四、新车磨合期至关重要

       磨合期的驾驶方法正确与否,对于日后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因此一定要牢记时速不超过80公里、转速不超过4000转等雷打不动的新车磨合期的驾驶原则,千万不要破戒。

       五、刚加完油感觉动力提升

       有些车主会发现每次加完油以后汽车动力会提升,开起来特别流畅,但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有人说这是心理作用,其实并不是,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原因就在于加油的时候油箱里原本的汽油蒸汽被挤压流出,一部分汽油蒸汽来到了碳罐被活性炭吸附,加完油以后活性炭吸附了大量油气。等你开车走的时候发动机又从碳罐里把这部分油气吸入气缸燃烧。由于碳罐刚吸饱油气,所以发动机混合气浓度偏高,动力就会提升。

       六、你停车的姿态决定了启动后油表的读数

       汽车是靠油箱里的油位计测量油量的,而汽车在行驶中加减速时汽油会来回波动,导致油位计的油浮子上下摆动,无法准确统计油量数据。所以如何设置油位检测程序非常重要,很多车都会在通电的瞬间读取油位计信号并作为标准油量,因为此时汽车停放很长时间,汽油液面最稳定。所以如果你把车停在坡道上,那么你的油表读数可能就不准了。具体偏高还是偏低取决于汽油液面和油浮子的位置。

       七、冬天露天停放的车冷启动后怠速正常,而地下车库停放的则会怠速偏高

       如果你足够留意的话你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冬天把车停在户外,冷启动后怠速很稳。但是你把车停在地下车库就不同了,冷启动后怠速会偏高。但是也有一些车刚好相反,冬季露天停放冷启动后怠速偏高,而放在相对温暖的地下车库冷启动后怠速会略低。其实这不是汽车有问题,这是厂家为了应对排放法规而故意这样设定的,只是各个厂家的策略不同而已,一般来说日系属于后者,而其他品牌大都是前者。

       了解所有车辆的知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车辆已经很复杂了,总之呢,在网上有很多关于汽车的各种知识,今天这些汽车知识,要学会自我总结分析,如果你记住也理解了它,那么它将使你终身受益。

中国汽车的发展史

       要知道俄国的汽车发展其实是很早的,但是因为军用汽车获得更多的政策以及资源倾向,所以说比起民用汽车发展的更好,而正是因为这样民用汽车的发展也就被限制住了。俄罗斯的汽车工业最早是在苏联起源的,而具体到乘用车部分,也是在苏联全盛时期陆续建立许多汽车工厂,才打造出比较知名的品牌,而国人比较熟悉的俄国汽车品牌有下面这些不知道你们熟悉几个。

       伏尔加

       提起伏尔加,对于这个品牌不少人应该有些陌生,因为他年代比较久远,是来自苏联的高尔基工厂。伏尔加在前苏联的时候,被许多甚至于国家用来当做公务车使用,在那个时候这个品牌的汽车还被称之为苏联汽车的骄傲,它被出口许多个国家,当时的名气非常的大。

       在新中国成立的初级阶段,苏联与中国的关系不错,正是因为如此我国也进口了许多这个品牌的汽车,在那个年代,伏尔加在国内的地位绝对不输当年的奥迪A6。

       拉达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拉达尼瓦曾经大批量的进入过中国,并且也有着不错的表现,因为当时拉达的价格是比较适中的,虽然说在品质以及油耗方面表现没有那么的出色,但是对于当时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了。

       拉达有非常小巧的外形,整个的车身比较方正,车子的工艺绝对不能算是精致,但是其出色的越野能力,至今都受到追捧,他们独特的俄罗斯风格也一直都保持的很好。

       嘎斯

       这个名字其实是对高尔基汽车厂生产汽车的称呼,高尔基汽车厂在中国就被称之为是嘎斯汽车厂。嘎斯24和嘎斯69都曾经大批量的进入过中国。24这款车圆圆的大灯一直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标志。当年在国内的公务轿车领域,除了大红旗以及老上海车型之外,嘎斯24算是普遍被应用的轿车。

老中华汽车叫什么名字?

       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探索、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探索:

       1958年内地第一辆自制轿车诞生。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0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期间,中苏双方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第一个载重汽车厂。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首批12辆汽车试制成功。这12辆解放牌汽车的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8年5月5日,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轿车——“东风”在一汽诞生,从而开启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新篇章。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

       发展:

       1985年内地第一家合资厂出现。

       1985年,内地第一个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轿车工业的开端。当时规定,中德双方投资比例分别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德国大众汽车集团40%、大众汽车投资有限公司10%。

       随后,广州标致汽车公司成立。此外,我国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车型,一汽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部件。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著提高,而车价大幅度下降,轿车开始迅速进入百姓家。1998年,我国轿车产量达到43万辆,大约占汽车总产量的40%,汽车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成熟:

       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跃居世界第一。从1998年之后,乘用车销量开始超过商用车销量。汽车工业也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发生重大变化。此外,以中外合作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我国轿车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和大众分别引进了最新的高档车型雅阁、别克和奥迪A6,这几个车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轿车产品和生产技术赶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1998年前后,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也开始成立,自主品牌开始探索自主造车之路,并迅速发展壮大。

       中国汽车工业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并向汽车产销大国迈进。2009年,我国汽车全年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大发/萨博/嘎斯/华沙…那些在中国铩羽而归的品牌

       老中华汽车就是中华汽车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晨汽车集团”,是2002年根据中央决定,经辽宁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总部坐落于素有“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国家重点装备制造业基地——辽宁省沈阳市,是辽宁汽车工业的龙头企业、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主力军,现有员工4.6万人,资产总额超过730亿元。

       华晨汽车集团旗下拥有4个上市公司(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上海申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新晨中国动力控股有限公司),100多家全资、控股和参股公司。在业务板块布局上,华晨汽车集团以汽车整车、发动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汽车售后市场业务为主体,涉及新能源等其他行业。

       截至2012年,华晨汽车集团在国内已建成南北两大产销基地,六个整车生产企业、四个发动机生产企业和多家零部件生产企业,设有两大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以及博士后流动工作站,拥有500余项技术专利(含国际专利近百项),具备国内少有的整车造型、设计能力、样车制造、整车匹配开发及发动机等核心汽车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能力。企业通过高起点自主创新,打造了“中华”、“金杯”两大自主整车品牌以及“华晨宝马”合资整车品牌,且均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产品已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全领域。

       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1992年10月,华晨中国汽车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CBA。

       2000年12月在沈阳下线的中华轿车是一款拥有自主品牌的中高档轿车产品,2002年8月正式投放市场。

       文/腾小涛

       车图腾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

       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放眼当下的汽车市场,占主导地位的品牌与前几十年就大有不同。有些是以前没有的,而部分曾经响当当的品牌却已销声匿迹。

       不少汽车品牌成为了几代人的回忆,成了老车迷们的梦想,消失的品牌同样见证了这个发展历程。

       ▍昙花一现的美国品牌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高端乘用车市场是日系和德系的天下。不过,一些美国品牌的高端车型也有少量进口。比如,通用公司的庞蒂亚克和奥兹莫尔比。

       说到庞蒂亚克这个品牌,相信有不少消费者并不了解。但说到《霹雳游侠》这部美剧,不少老车友依稀还记得剧中那比主角本人更加抢眼的汽车角色KITT,其原型车就是庞蒂亚克的第三代火鸟。

       (《霹雳游侠》中的汽车角色KITT)

       上世纪80年代,庞蒂亚克火鸟敞篷可以说是国内平行进口车的鼻祖。如今,我们依旧能够在国内看到该车的身影。

       该车搭载了3.8L?V6发动机,匹配自动挡变速箱,百公里加速5秒,最高车速可超过220km/h,在当时是一款不折不扣的“性能怪兽”。不过,出于当时国内用车环境的特殊性,大排量自吸发动机在国内明显“水土不服”,庞蒂亚克的销量并不尽如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庞蒂亚克Trans?Sport也曾被引入国内。当时消费者对于这款造型科幻的“面包车”非常新奇,给它取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子弹头”。其实,这款车就是雪佛兰Lumina?APV的姊妹车型,当然这款车在奥兹莫尔比品牌上也有其姊妹车型——Silhouette。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款车是当时国内出镜最多的庞蒂亚克车型了。

       (雪佛兰Lumina?APV)

       (奥兹莫尔比?Silhouette)

       随着通用汽车开始大力推广平台战略,尤其是像庞蒂亚克这种个性鲜明的品牌,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在产品方面,除了大灯、中网、轮毂等外观件外,庞蒂亚克其实与当时的雪佛兰已经一般无二了。在市场定位上,尽管主打年轻概念,庞蒂亚克却没有与雪佛兰完全区隔开,不断下挫的销量也让通用失去了耐心。

       2009年,因受次贷危机拖累,通用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仅保留了雪佛兰、别克、GMC和凯迪拉克品牌。庞蒂亚克品牌被通用汽车彻底放弃,那一年,庞蒂亚克的年销量仅为151,818辆。

       奥兹莫尔比的发展与庞蒂亚克颇为相似,它们都曾是美式肌肉车的代表。

       不幸的是,石油危机中止了奥兹莫比尔一路风光的坦途,其销售业绩从80年代中期开始逐年下滑。为挽救奥兹莫比尔,通用汽车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耗资超过30亿美元,但依旧收效甚微。2000年12月12日,通用宣布奥兹莫比尔退出历史舞台。

       说起来,奥兹莫尔比在国内的名头甚至还不如庞蒂亚克来得响亮。该品牌的车型仅在上世纪90年代有过少量进口,随后便销声匿迹。

       (奥兹莫比尔98)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许就是当年北京第一家麦当劳在王府井开业时,停在门口的奥兹莫比尔98和短剑(Cutlass)这两款撑门面的轿车了。

       (奥兹莫比尔短剑Cutlass?Supreme?Diesel)

       除此之外,福特公司的水星品牌以及克莱斯勒的顺风品牌都曾少量进口销售。进入21世纪,以上两个品牌也都在新规划中被裁减掉了。

       对于美系品牌来说,它们进入国内的时间并不晚,但产品属性和我国具体国情相差甚远。不过,这对于日后别克、雪佛兰等品牌的入华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

       ▍有缘无份的欧洲品牌

       实际上,欧洲品牌汽车的产品力还是蛮强的。如果说它们有什么缺点的话,其中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品牌的市场有限。

       199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购入了萨博(SAAB)汽车公司50%的股份,成为最大的控股公司。同样是在上世纪90年代,瑞典萨博(SAAB)品牌第一次亮相神州大地。

       (萨博SAAB?9-3)

       当时,国内的消费者第一次感受到这个北欧品牌的魅力。要知道涡轮增压、发动机直喷技术、ABS防抱死、安全气囊、牵引力控制系统这些奠定了未来汽车发展方向的技术皆出自萨博(SAAB)之手。

       2004年12月18日,北京首家萨博(SAAB)品牌专营店开业。其中,萨博(SAAB)?9-3运动型轿车Vector和Arc两款的价格分别是46万和44.8万元,萨博(SAAB)?9-5轿车Aero和Arc两款的零售价是48万和56万元。

       这样的售价放到现在,其主要竞争对手瞄准的是宝马、奔驰以及奥迪,可见萨博(SAAB)对于自家产品的品质是高度自信的。

       可惜好景不长,痴迷于赚钱的通用与认真造车搞技术的萨博(SAAB)注定不和,二者分道扬镳也成为了必然。在一意孤行推出9-5车型后,通用关停了萨博(SAAB)的生产工厂。至此,9-3和9-5车型也成为萨博(SAAB)在中国正式销售过的两款车型,国内车迷对该品牌的印象也仅仅停留在这两款车型上。

       (萨博SAAB?9-5)

       2010年,在萨博(SAAB)被世爵收购后,曾一度高调宣布重返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并计划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内达到5,000辆的年均销量。

       实际上,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萨博(SAAB)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2008年,其业绩最好时全年销量也只有800多辆。2009年,受出售事件影响,萨博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还出现大幅下滑。这不仅和宝马、奥迪等大众化高档品牌差距甚远,与同为小众路线的路虎相比,也难以望其项背。

       接下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清楚了,萨博(SAAB)的回归计划并没有成功。北汽则花费2亿美元从萨博(SAAB)手上买下了9-3和9-5车型的相关技术和生产线,借机推出了自己的自主品牌绅宝。

       2012年6月14日,瑞典国家动车公司(简称“NEVS”)正式收购萨博部分资产,主要专注于电动车制造。2019年1月15日,恒大集团旗下的恒大健康(HK.0708)发布公告称,公司斥资9.3亿美元,并购瑞典电动汽车公司NEVS之51%的股权,并获得多数董事席位。

       多次的破产、转手出售把萨博那份独一无二的造车理念与个性都给打磨殆尽,只剩下一具空壳。曾经名噪一时的豪华品牌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确实让人唏嘘。

       除了萨博(SAAB)品牌外,意大利的蓝旗亚(Lancia)也曾通过相关经销商短暂进口,旗下的Thema和K车型都曾被引入国内。

       (蓝旗亚K?2.4)

       2000年初,一辆蓝旗亚K轿车的售价是45万元人民币。尽管该车是一款性能均衡的中档轿车,但品牌知名度在国内太低。与价格相差不大的阿尔法.罗米欧156、新甲壳虫相比,蓝旗亚K缺少鲜明的个性,再加上受一汽-大众奥迪A6的冲击,蓝旗亚K轿车的销量微乎其微。同时,蓝旗亚Thema车型的境遇与K轿车相似。随着蓝旗亚(Lancia)品牌经销商退出大陆市场,该品牌旗下车型也从国内消失殆尽。

       (2011款?蓝旗亚Thema)

       2013年,蓝旗亚(Lancia)全年共生产5.7万辆新车,其中大部分是Ypsilon车型,基本上都在意大利本土销售。2014年后,蓝旗亚(Lancia)品牌逐步从欧洲市场淡出,新车也仅供应意大利市场。曾经赛车场上叱咤风云的勇士,至此没落。

       (2015款?蓝旗亚?Ypsilon)

       ▍鲜有退出的日韩品牌

       相比美国和欧洲的车企,日韩汽车品牌可以说是相当倔强的。在几十年间,也仅有大发和大宇等极少数品牌“逃离”中国市场。

       日本大发汽车以生产经济适用的小型车辆为主,这一点与铃木品牌颇为相似。

       1986年,天津汽车集团以技术转让方式,引进日本丰田旗下大发汽车公司的Cha-rade轿车生产、制造技术。当年,以“全散装件”方式引进生产的第一辆夏利两厢式轿车驶下生产线,填补了我国经济型轿车市场的空白。

       (夏利原型车——大发Charade)

       夏利轿车一炮打响,成为长期占据我国经济型车市场霸主地位的车型。投产20年来,夏利轿车总产量累计达154万辆,市场保有量超过100万辆。不过,此时的大发只能算是“技术入市”,而品牌并未真正进入中国市场。

       2003年,大发汽车和一汽华利(天津)汽车有限公司签署特锐(TERIOS)SUV车型的技术许可合同,以DARIO(达路)品牌在天津进行生产,通过一汽丰田销售网络进行销售。但由于定价偏高等原因,特锐这款小型SUV却在中国市场惨遭“滑铁卢”。2005年前8个月,特锐的销量仅为252辆。无奈之下,丰田决定将该车型停产。

       (大发?特锐TERIOS?SUV)

       尽管特锐SUV在国内市场的失利与大发汽车没有直接关系,但失利无疑会对大发品牌产生不利影响,这显然也是大发的决策者们不愿看到的。

       2005年年底,日本大发汽车工业株式会社与一汽吉林汽车有限公司在吉林省吉林市签订合作协议,共同生产销售大发旗下的小型多功能乘用车——大发森雅。几年后,大发汽车再次退出中国市场。原因不说大家也知道,销售达不到预期。随后,大发森雅项目更名,也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一汽森雅。

       (大发森雅)

       至此,大发汽车彻底与中国市场绝缘。在此期间,大发还曾想再次重返中国市场并推出一款小型SUV,但随后也就没了消息。

       相比大发汽车,上世纪90年代初,则是韩系车大举攻占中国市场的黄金时期,大宇汽车也趁势随现代集团一同进入国内。

       1990年,大宇汽车向北京亚运会捐赠了150辆轿车,其中就包括赛手(Racer)车型。亚运会闭幕后,一部分赛手(Racer)便作为出租车继续使用。但由于数量较少,这些大宇出租车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

       (大宇赛手Racer)

       大宇赛手(Racer)的原型车为1984年诞生的欧宝Kadett。尽管赛手(Racer)的名字很动感,但它跟运动汽车并无太大关联。该车搭载1.5升四缸自然吸气发动机,最大功率75Ps(55kW),最大扭矩117N·m,是一款彻头彻尾的家用车。除此之外,该车还拥有一款GTI车型。通过调教后,1.5L发动机的最大功率达到了88Ps(65kW),最大扭矩127N·m。

       大宇汽车借捐赠之名,为其后续车型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

       北京亚运会结束之后,大宇王子(Prince)中型轿车登陆中国市场。该车多搭载2.0L发动机,以黑色涂装为主,仅在车尾可见“DAEWOO”铭牌。除了作为公务车之外,一部分还曾作为出租车所使用,但相比同时期其他进口出租车,王子(Prince)出租车的数量可谓少之又少,再加上其市场竞争力有限,很快便销声匿迹了。

       与大宇王子(Prince)一同引入的还有一款尺寸略小,但造型更动感的大宇贵族(Espero),其隐藏式的进气格栅和贯穿式尾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前者处境类似,进口到中国的大宇贵族(Espero)几乎全部为2.0L发动机车型,除了作为公务车及私家车之外,一部分还被当做出租车所使用。由于品牌认知度不足,加之车身极容易锈蚀等原因,大宇贵族(Espero)在国内的使用寿命则较为短暂。

       随着“面的”和夏利等国产车型的大举“反攻”,本身销量不佳的大宇汽车更是雪上加霜。不久之后,根据通用汽车的指示,大宇汽车彻底退出了中国市场。

       ▍颇具情怀的东欧品牌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东欧汽车在中国的进口车数量上位居第一。如今,东欧品牌在中国的表现可以用全军覆没来形容。我们现在还能够看到的东欧品牌就只有大众集团旗下的斯柯达了。

       前苏联GAZ汽车厂(即嘎斯汽车厂)脱胎于福特卢吉汽车厂。以福特这个汽车制造厂为依托,前苏联开始打造属于自己的名噪一时的汽车品牌:GAZ-嘎斯汽车。

       可能大家对于最早的一批以福特A级中型车为蓝本设计而来的嘎斯A级轿车比较陌生,但随后生产的GAZ-M12,想必大家就非常熟悉了。该车全名为GAZ-12-ZIM,也被译为吉姆。这款生产于1950年至1959年的高级轿车,也曾被进口到国内,为国内所熟知的高级轿车。

       (GAZ-12-ZIM)

       提到吉姆,就不得不提一款名为“华沙”的汽车品牌,其原型或者说是鼻祖正是GAZ-M20胜利牌轿车。胜利牌轿车也算得上是一款成功之作,其23万余辆的产销量即使放在今天也不算差。随着该车被M21(伏尔加)车型所取代,胜利轿车生产线转而搬到波兰继续生产,成就了后来我们熟悉的华沙牌轿车。

       (华沙牌轿车)

       GAZ-M21(伏尔加)这款研制始于1953年、投产于1956年的轿车,被赞誉为苏联汽车工业的骄傲和象征。

       在上世纪50年代,领导干部用车中,前苏联的“伏尔加”称得上是主打车型。包括周恩来、邓小平、各大军区司令等领导均乘坐过伏尔加小轿车。当年,北汽生产的东方红牌轿车就是根据伏尔加汽车的相关数据打造的。

       伏尔加在国内最常见的车型当属GAZ(嘎斯)?24。即便是改革开放后,我们仍能见到这个经典的面孔。GAZ(嘎斯)?24有着两个圆圆的前大灯和修长的尾部。在当时高端的公务轿车领域,除了大红旗、老上海以外,嘎斯24成为最普遍应用的轿车,只有局级干部才能享受到的待遇。而进入80年代后期,它的地位逐渐被桑塔纳、皇冠、公爵王等车型所取代。

       (GAZ?24)

       上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还进口了不少“伏尔加”轿车,而到了本世纪初,GAZ厂生产的轿车在中国大街上就几乎见不到了。毕竟相比皮实耐用的日系和德系轿车,伏尔加还略显粗糙和稚嫩。

       如今,俄罗斯GAZ集团与大众汽车签订协议,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Nizhny?Novgorod)?的GAZ工厂生产大众汽车和斯柯达品牌的汽车。

       名噪一时的GAZ汽车厂已不复往日的风采,但至少它还留下了些让我们值得回味的东西。

       和GAZ品牌类似,?俄罗斯的拉达、莫斯科人品牌,以及波兰的FSO、罗马尼亚的达契亚品牌皆因自身产品竞争力不足,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相继退出中国市场。

       (拉达越野车)

       “莫斯科人“品牌已经消失,而“拉达”和“达契亚”虽然都还“健在”,但都早已身不由己,被跨国汽车集团所收购。

       近几年,伏尔加汽车(AvtoVAZ)加强了与雷诺-日产间的合作。三方主要生产在俄罗斯本土最畅销拉达Kalina、拉达Priora以及拉达Samara等车型。而达契亚除了在上世纪90年代曾向国内进口过皮卡车型外,则早早被雷诺收购。如今,雷诺汽车也退出了中国市场,达契亚也绝无再有入华的可能。

       (达契亚?1300)

       可见,“拉达”和“达契亚”等汽车品牌因竞争力有限,只能在自主品牌实力相对较弱的俄罗斯和东欧国家攫取部分市场,根本无法在中国存活。

       写在最后:

       有朋友说,欧宝、西雅特不也曾进入国内市场然后“消失”了么?这两个品牌,至少在国内还有一定的保有量,且还有官方指定的售后保养维修。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的基本法则,尽管对于车迷来说有些“残忍”,但对于汽车工业发展来说,新老交替也正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好了,今天我们就此结束对“老上海汽车”的讲解。希望您已经对这个主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