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汽车会计分录_购买汽车会计分录怎么做
购买汽车会计分录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涉及到许多方面。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购买汽车会计分录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帮助。
1.一般纳税人企业购买车辆相关账务怎么处理及附件就是什么?
2.公司购入小轿车会计分录是什么?
3.一般纳税人购买车辆会计分录
4.小规模纳税人购买车辆入哪个会计科目?
一般纳税人企业购买车辆相关账务怎么处理及附件就是什么?
一、分期购买,将要支付的利息作为 未确认融资费用。会计分录如下: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未确认融资费用——总的利息
贷:银行存款
长期应付款 ?
每个月分摊利息时:
借:财务费用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每个月还贷时:
借:长期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二、一次性付清,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银行存款
另,附件为车辆购置税完税证明、购买汽车的销售统一发票以及购买过程的相关材料
三、企业购买汽车,关于抵税的注意事项:
1、企业如果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买汽车,假定购入生产经营用的运输载重汽车,按照2009年增值税管理暂行条例,可以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2、如企业购买的小汽车,是给企业***服务的,按照规定是不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
3、从2013年8月1日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自用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其取得的、通过税控系统开具的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列明的进项税额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扩展资料: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1079号)规定: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降低了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下称新标准),自2009年1月1日起实施。
税务总局正在制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管理的具体办法,在该办法颁布之前,为保证新标准的顺利执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工作暂按以下原则办理:
1、现行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的有关规定仍继续执行。
2、2008年应税销售额超过新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的,主管税务机关应按照现行规定为其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
3、2009年应税销售额超过新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未申请办理一般纳税人认定手续的,应按销售额依照增值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不得抵扣进项税额,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
4、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新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可以按照现行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百度百科-应交增值税
公司购入小轿车会计分录是什么?
一、公司贷款买车后会计分录怎么做?1、首先贷款时,公司银行存款增多,短期或长期借款也同时增多。这时需要做的会计分录是: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2、购买车时,车作为公司资产算作固定资产,这时会计应做的会计分录是: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3、在这贷款期间所支付的利息我们可以记入财务费用里面。这时也应做好分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4、公司车贷还完后,会计人员还要做一个会计分录,这样从贷款到还款结束的整个过程就算处理完成:
借: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二、公司贷款购车账务处理怎么做
1、贷款时公司银行存款增多,短期或长期借款也同时增多。这时需要做的会计分录是: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2、购买车时车作为公司资产算作固定资,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3、在这贷款期间所支付的利息可以记入财务费用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4、公司如果作为一般纳税人购买车辆也可进行抵扣税金。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
贷:短期贷款,
5、如果公司为小规模纳税人。
借:固定资产,
贷:短期借款。
6、如果公司车贷还完后,
借:短期贷款,
贷:银行存款。
三、单位借钱购买汽车,该如何做账呢?谢谢指教!
如果以公司名义购车
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XXXXX
购车时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还款时
借:其他应付款---XXXXXX
贷:银行存款
购车次月计提折旧
如果管金融机构借款,还会有利息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四、公司贷款买车,账务处理怎么做
1、首先贷款时,公司银行存款增多,短期或长期借款也同时增多。这时需要做的会计分录是:
借:银行存款
贷:短期借款
2、购买车时,车作为公司资产算作固定资产,这时会计应做的会计分录是: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3、在这贷款期间所支付的利息我们可以记入财务费用里面。这时也应做好分计分录:
借:财务费用
贷:应付利息
4、公司车贷还完后,会计人员还要做一个会计分录,这样从贷款到还款结束的整个过程就算处理完成:
借:短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扩展资料
短期借款的核算:
1、取得借款的核算,贷款计息。
2、取得借款的核算,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时,应签订借款合同,明确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时间等。
3、还贷核算。短期贷款的期限通常很短。它们通常记录在借款日获得的金额中,短期借款利息支出,是企业在会计活动中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支出,作为一项财务费用计入当期损益。由于利息支付方式的不同,其会计核算也不完全相同。
4、短期借款利息按月支付,或还本付息一次,但利息数额不大的,利息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短期借款利息按季计收或一年一次,或还本付息一次,但利息数额较大,可按月确认费用。
一般纳税人购买车辆会计分录
公司通常会购买小轿车用于员工出差或者接送客户,一般外购小轿车通过“固定资产”、“银行存款”、“累计折旧”等科目核算,具体的会计分录是什么?
购入小轿车会计分录
(1)小规模纳税人购入小轿车无法抵扣增值税:
借: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是原价+购置税+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
(2)一般纳税人购入小轿车:
借:固定资产(入账价值是原价+购置税)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
(3)发生保险费等其他不计入固定资产的费用,计入当期损益,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车辆保险费
贷:银行存款等
(4)每月还贷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
财务费用—利息费
贷:银行存款等
还清贷款时:
借:长期应付款
财务费用—利息费
贷:银行存款等
(5)按期计提折旧,会计分录是:
借:管理费用
贷:累计折旧
外购固定资产相关规定
购入小轿车,即外购固定资产,应以购买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支出为计税基础,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即是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入账价值。
小规模纳税人购买车辆入哪个会计科目?
一般纳税人购买车辆会计分录
答:购车作为固定资产处理的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不含税的机动车发票金额+车辆购置税+汽车装具发票载明金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机动车发票税额部分)
管理费(保险费)
贷:银行存款
一般纳税人是什么样的纳税人?
一般纳税人是指年应征增值税销售额(以下简称年应税销售额,包括一个公历年度内的全部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企业和企业性单位.一般纳税人的特点是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销项税额.
认定标准
1.增值税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的,应当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2.年应税销售额未超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小规模纳税人标准以及新开业的纳税人,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小规模纳税人资格认定.
需符合以下条件: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能够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设置账簿,根据合法、有效凭证核算,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
不予认定
下列纳税人不办理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
1.个体工商户以外的其他个人
2.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非企业性单位
3.选择按照小规模纳税人纳税的不经常发生应税行为的企业
4.非企业性单位
5.销售免税货物的企业
小规模纳税人购买车辆入哪个会计科目?
小规模纳税人购置车辆会计分录:
1、购买汽车时,汽车价、车辆购置税,汽车装具计入"固定资产"科目.
借:固定资产
贷:银行存款
2、汽车交强险、保险费,办理汽车的牌照费、检测费等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借:管理费用--车辆保险费
贷:现金
3、汽车养路费,到公路管理所或银行缴纳,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借:管理费用--养路费
贷:现金
4、车船使用税到税务局或税务指定的银行缴纳,计入"管理费用"科目.
借:管理费用--车船使用税
贷:现金
5、发生的维修费、汽油费.
借:管理费用--汽车费用
贷:现金
小规模纳税人购置固定资产折旧核算处理流程是怎样的?
1、提取折旧,根据固定资产明细账查询上月新增或减少固定资产-对应固定资产原值及公司使用的折旧政策计算增减变动的累计折旧-编制折旧计算表-编制记账凭证.
借:管理费用/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累计折旧
贷:累计折旧--相关明细科目--→传主管岗复核
2、年初根据固定资产明细表计算各部门、各类资产每月应提折旧金额,每月根据固定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编制折旧计算表.固定资产折旧采取按个别资产进行计算,分部门、分类别汇总提取.
3、月度提取累计折旧金额发生变动时应将提取折旧的依据应传递一份给各车间核算员,由车间核算员对应固定资产清单核实固定资产的存在及折旧提取的准确性.年末根据固定资产明细表计算全年折旧,冲回由于净值低于全年应提折旧的个别资产多提折旧,并确定下一年度提取折旧的基数.
好了,今天关于“购买汽车会计分录”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购买汽车会计分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