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驰汽车投资人_爱驰汽车投资人朱小华简介图片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爱驰汽车投资人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

2.被曝总裁、CEO双离职!这家新势力也要倒了?

3.国内与出海不灵,爱驰积弱成疾?

?????????????

       作者|王云朋

       出品|汽车大观

       将时间拉回至8年前,也就是被业界称之为造车新势力“元年”的2015年。

       彼时,在政策驱动,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追捧下,蔚来、小鹏、车和家、威马、拜腾、奇点……一时间,大量造车新势力品牌陆续涌现。

       虽然不少品牌根本没有底层技术储备,欠缺供应链整合能力,却已在图纸上草拟出了理想。

       4年之后,即2019年,随着新能源车补政策落地,补贴标准平均退坡50%,新能源车市开始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驱动”,这一年也被称为造车新势力的“生死年”。

       由于第一波流量红利吃完,但却无法依靠产品和服务站稳脚跟,这一年有相当比例的造车新势力倒了下去。

       如今又是4年过去,造车新势力们或许将再次迎来“生死考验”。尤其是在2022年新能源车市马太效应的持续,以及2023年初特斯拉掀起的一波价格战的情况下,不少造车新势力的处境正变得愈发艰难。

       如威马汽车,2023年伊始就被频繁曝出员工停薪留职、门店大片倒闭、APP暂停服务、温州工厂停工……各种负面消息让广大车主以及员工心寒,也让市场担忧威马的未来。而在威马之后,近期天际汽车也传出了“部分岗位实行停产、停工政策”消息。

       然而,随着生存环境的愈发严酷,威马和天际,或许只是这一轮新势力淘汰赛的开始。

爬不出的亏损“死循环”

       “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了,现在自己跳进去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这是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2017年时发出的感慨。

       事实确是如此,造车是一个长期重资产领域,造车新势力能否实现造车,巨额资金就是主要保障,一旦银根趋紧或“缺钱”成为常态,造车新势力要面临的后果难以想象。

       以2019年为例。彼时,整个造车新势力阵营陷入危机,终端市场迟迟无法打开,投资机构开始观望,资金面收紧卡到了造车新势力们的三寸。即便是当下处于造车新势力头部阵营的蔚来,在那一年也因缺钱频上头条。

       如今大部分新势力企业,自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第八、第九个年头,如果对照特斯拉用10年才盈利,那么大部分新势力目前也大约要处在实现盈利的边缘了。但现实却是,新势力品牌仍处于普遍亏损的状态。

       仅以在新势力中营收、利润相对高的蔚来、理想、小鹏为例。2022年,蔚来净亏损超144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259.4%;理想汽车净亏损20.3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532.2%;小鹏2022年前三季度净亏损67.78亿元,亏损幅度同比扩大89.54%。

       “国内新能源车市持续向好,造车新势力却持续亏损,是由于造车新势力属于白手起家,相较于已在车市深耕多年的传统车企来说,它们前期在研发、制造等方面需要投入巨额的成本,尤其是蔚来这种布局换电站等重资本投入,更加压缩了车企的毛利率,进一步扩大亏损。”有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

       同时,更为尴尬的是,目前的新势力车企似乎还陷入了一个难破解的“死循环”中了。具体而言,就是为了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几乎所有的头部新势力车企都在强调所谓的“全栈自研”,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

       然而,现在的汽车市场又在打价格战,这就使得新势力车企不能因为研发和成本高企而抬高价格,进而转嫁给数量有限的消费者,只能自身把成本“消化”掉。

       “持续扩大的亏损意味着企业在持久的车市价格战中将没有可打。”在业界分析人士看来,2023年伊始特斯拉和比亚迪之所以能够率先降价,主要得益于两家企业都已盈利,且相对较高的毛利率能够支撑其降价。

       “而国内造车新势力,在降低成本方面的技术突破上稍显落后,当特斯拉猛然降价发起价格战,它们就容易陷入‘要销量还是要盈利’的两难选择题,一些价格区间和特斯拉有重合的车企也更容易陷入困局。”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卖一辆亏一辆,卖的多亏得多,这依旧是造车新势力的普遍困局。同时,2023年在新能源汽车“国补”退出、特斯拉降价施压、整车企业一二级市场融资困难的背景下,造车新势力也将普遍面临“活下去”的难题。

凛冬已至,或是梦幻一场

       “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或将达到850万辆,实现30%左右的增长。”这是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2023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给出的预测。

       换句话说,在业界看来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和市场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的过程中。

       不过,与消费市场表现相反的或许是,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中,新能源车企正在面临一次“重估”。

       为何会如此的反差?在笔者看来,首先就是新能源概念已不再新鲜。20年前,特斯拉横空出世,在业内被视为异端,但在资本市场上却被视为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概念,其讲述的故事完全满足资本对未来的疯狂“想象”。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下的新能源汽车已从一个神秘和新鲜的故事,变成了一个未来成长空间相对明确的常规投资领域。投资稀缺性的消失,势必会让资本对新能源板块的估值有一个重新判定。

       其次,随着造车逐渐驶入“深水区”,大批讲故事、盈利遥遥无期的新势力车企逐渐浮出水面。再加上传统车企的纷纷入局,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资本市场对其持有谨慎态度也无可厚非。

       再次,“虽然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盘仍在增长,但受竞争加剧和宏观市场的影响,未来的增速也将逐步放缓”。崔东树表示。当市场告别了高速增长期,资本市场还会像早期那般,狂热追捧造车新势力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要接受资本市场的“重估”外,造车新势力还需要面对传统车企的夹击。因为当传统燃油车企认真起来,有工厂、有技术、有团队的大牌正规车企,一定要比造车新势力更具优势。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186.9万辆,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32.9%的份额,同比增长152.5%,超额完成150万辆的年销目标。

       此外,埃安、极氪、问界等,2022年也展现出了强劲的向上势头。如埃安,2022年共交付新车27.1万辆,全年目标达成率为108.4%。而在销量背后,广汽集团还开始了对锂电产业链、原材料采集和生产等环节的布局。

       与此同时,背靠吉利的极氪,也凭借001一款车型在2022年交出了71941辆的成绩,超额完成7万辆的年销目标;华为赋能的问界,2022年全年交付量也达到了7.6万辆,目标达成率高达95.2%。

       可以说,当传统车企也懂得了新势力的“套路”,“传统”和“新”之间的界限就开始越发模糊了。而这些成长起来的传统新势力,对原始新势力那弱不禁风的护城河的冲击,无疑也将让造车新势力的2023年变得更加梦幻。

“寒气”又将传给谁?

       “新势力最终只能活下2-3家。”这是业内一直流传的说法。

       笔者认为,这一说法并非危言耸听。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已有多家新势力车企退场,甚至如游侠、赛麟、乐视汽车、奇点、自游家、拜腾等,都没有熬到量产阶段,就直接出局了。

       进入2023年,补贴的取消、激烈的价格战……无不在表明,对造车新势力来说,今年是非常难熬的一年。这种情况下,除了威马和天际,还有一些新能源品牌的业绩表现也在“敲响警钟”。

       如云度汽车,其在2018年销量曾达到9300辆,是当时威马汽车的2倍还多。但随后每况日下,2022年2月又被曝出因为资金链断裂处于停产状态,2022年全年销量仅有604辆。

       2022年8月,云度汽车被均瑶集团旗下的吉祥航空接手,并于今年2月再度推出了新车型云兔。虽然资金问题暂时无忧,但是对于跨界造车这件事情,已经有太多的先例证明不靠谱了。

       与云度同病相怜的还有爱驰汽车。数据显示,2021年爱驰汽车销量为2635辆,2022年累计销量仅为765辆,可谓十分惨淡。同时,由于其董事长陈炫霖实控的投资机构在2022年11月暴雷,爱驰汽车或许将再一次陷入经营困境。

       相比上述品牌,位居造车新势力头部的零跑、小鹏日子也不好过。据零跑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3月其累计交付量为10509辆,较去年同期减少51.3%。哪怕只看3月的交付量,零跑6172辆的成绩在排名上也不突出,比定位高端的极氪都低。

       而小鹏方面,虽然在2022年进行了组织框架和高层人事调整,但今年1-3月,累计销量还是同比下滑了47.3%,为18230辆。

       尽管上述造车新势力遇到的具体困难不完全相同,但深究之下都是产品无法持续吸引消费者。

       新能源市场是一个增长迅速的市场,也是一个过剩市场,装不下那么多新势力品牌。新旧车型更替飞快,消费者需求随时在变,今天的创新技术也很可能在明天就已落后,如果没有强大的产品力和合适的市场策略,生存迟早会成为难题。

       另一方面,随着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对低端和高端市场的不断抢占,还深陷在“卖一台亏一台”旋涡中的新势力品牌,往后或将会更难增长。

       可以说,在规模效应和马太效应愈发明显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残酷的价格战中,注定会有更多造车新势力被淘汰。目前,威马和天际已经被甩出跑道,下一个会是谁?答案或许很快就会揭晓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大观,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被曝总裁、CEO双离职!这家新势力也要倒了?

       高管组团退场,爱驰汽车出路在哪?

       2018年被称作造车新势力年间,随着国家现行政策促进,一度发生超出50家的新能源汽车知名品牌发生。但是小故事到今天,新力量1.0时代的发展的游戏玩家不上15家。而这些品牌中的分裂在竞争之中逐渐加重。按销售量看来,“蔚小理”和哪吒、零跑这5家大部分归属于年销超出10万台的车企。威马变成上中下游的分隔线,中下游里的康佳、高合、长空、爱驰、云度等,并没有把握住时代的发展红利,那么就大部分归属于边沿品牌了。

       从前的造车新势力们有许多背诵,例如互联网营销、传统汽车人重塑车这些,威马和爱驰就是其中的典型。但是如今的威马和爱驰有了天差地别,公开数据表明,爱驰汽车在中国销售市场2020年和2021年的累积销售量各自仅有2600辆、3011辆。

       就在那前几日,爱驰汽车第二款商品U6毫无预兆地打开大定,在自家商品后继无人的阶段,本应关键强化的U6并没有溅起一切浪花。也许对于现在的爱驰而言,走入恶循环的困局是必须接纳的下场。

       而最近一次爱驰汽车完成的公司法人等事项的工商信息变更,都将爱驰拉向谷底。在其中爱驰汽车创办人付强辞去公司法人、老总,变更后由陈炫霖继任。与此同时,高管团队中的执行董事王东晨、谷峰、吴静撤出,新增加金新和张洋。

谁的爱驰?

       事实上,爱驰汽车官网上,陈炫霖出任爱驰汽车老总,张洋出任公司CEO,创办人付强再次出任公司总裁的信息内容便已展现。而这次变更的关键信息是,退出的王东晨为爱驰汽车CTO兼技术中心经理、谷峰为协同创始人兼CEO、吴静为执行副总裁。

       新增加执行董事中,金新是爱驰汽车的元老级角色,一直出任爱驰汽车高级副总裁、首席营销官等职位。张洋在不少公司担任过关键管理方法职位,原是上海蔚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高级副总裁。由此可见在这一退一进中,原爱驰高管团队陆续离场,爱驰汽车从传统汽车人时期进到投资者时期。

       今年初,爱驰汽车得到新一轮融资,这轮融资方就来源于在职老总陈炫霖以及集团旗下东柏集团,融资金额达数亿美元。自2017年底迄今,陈炫霖已参加爱驰汽车多轮融资。他同时又是上海中通瑞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老总,担任上海万象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老总。

       针对本次人事调整,爱驰汽车首席总裁付强称,陈炫霖具备很多年汽车投资和经营管理工作经验,此次新股权融资和团队的来临,也为爱驰创变新的发展驱动力和商业市场前景,全面提升公司市场渠道、集团管控、客户体验和数字化发展等能力。

       看得出,以前股权融资超百亿的爱驰汽车现如今到缺钱的情况下,而带资进场的陈炫霖则成功接手。陈炫霖户下虽然也有车辆业务类公司,但是他擅长的是资本管理。

       先前有报道称,由于对股权投资市场及市场信息变动的灵敏分辨,陈炫霖领着其团队在近几年的PE/VC、二级市场资产投资领域中获得累累硕果,管辖公司主要业务包含军用、车辆、房地产业、IT互联网技术、身心健康、金融等行业。

       但是天眼查的信息显示,付强因拥有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凯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共青城凯维资本管理合伙制企业(有限合伙企业)一部分股份,因而,凭着12.8768%的获益股权和33.4342%的投票权,已为爱驰汽车的控股股东,也是最大收益人。

       即使如此,依然掩不住付强孤掌难鸣的窘境。以前称为需做“中国版特斯拉”的爱驰汽车,现如今应对的态势,会比刚造车时还需要艰辛。引进新一轮融资后高管团队重挫,及其主导权再一次更替,爱驰必然会迈入新一轮的转型期。

       在汽车市场中,外部投资人企业并购汽车类公司的新闻许多,但是俩件实例较为典型性。一个是中国平安收购汽车之家论坛股份,那时候多方面激化矛盾闹的人尽皆知,但是如今汽车之家论坛仍是领域头顶部公司。另外一个便是江苏深商进驻众泰汽车,快一年过去了,众泰汽车仍然没有半点浪花。

       所以无论是移主也罢,或是主导权尺寸也好,最终还是要看投资者以怎么样的目地、怎么样的对策去做大做强入股投资的公司。同时还要看被入股投资的公司整体实力怎样,汽车之家论坛拥有浓厚的整体实力得到继续前进,而像众泰汽车这样的企业也只能造化弄人。

出路在哪?

       而回过头看爱驰汽车的现状,的确寂然有竞争力和兴起之势。在中国的消费销售市场,爱驰汽车的销量如文章开头上述。因而爱驰汽车逐渐聚集地为江西我省、江苏张家港、四川成都、河南郑州等多地的政企单位交货车子,不过也全是没什么进展。

       其实从2020年逐渐,爱驰已是难题持续,欠款经销商账款、欠钱不还职工年终奖金、多名高管辞职等新闻事件五花八门。在国外状况不佳之时,逐渐进军国际市场。在今年的5月份是爱驰汽车出航2周年,在官方宣传策划中并未提到实际销售量,总得来说便是雷声大雨点小。

       与爱驰汽车现阶段境况形成鲜明对比是指,这几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展现井喷式增长。在大盘持续向好的促进下,以蔚来汽车、晓亮、理想化、哪吒、零跑为代表,已经实现规模付的新势力造车,也纷纷造就了属于自己交货优异成绩。

       这一家很早就开启的造车新势力,拥有诸多传统汽车人背诵,为什么沦落至此?在其中极为重要的原因还是并没有本身的特色,在爱驰首款车U5的宣传中,产品力基本上考虑周全,但正是因为这类专而精式展现,未能让消费者记牢一个有力商品点。

       那样别的造车新势力是怎么做的呢?蔚来汽车的人性化服务、晓亮的辅助驾驶、最理想的精确定位。乃至哪吒潜心下沉市场、威马只盯着汽油车、零跑都能找到性价比的线路,爱驰则在这一方面完全丧失能动性。

       另一个一块便是商品层面,爱驰汽车5年时间依然只有一款车批量生产正在销售,这足以说明爱驰在资金、产品研发、生产制造、整体规划、优秀人才层面存有很明显的薄弱点。因此也很考验投资人的细心,未来出路在哪?务必有些人挺身而出指引方向。

       以现在的情况来看,爱驰实现突破的更大期待,看起来或是都集中在第二款量产车型U6的身上。但是需注意,原本依据整体规划,这一款新车的上市时间被定在了上年年底。但在公司引进新资本后,新高管团队正在对爱驰U6的交付计划再次整理。

       爱驰在变,这也是值得庆幸的,但是其他造车新势力们也在不断演变。全部2022年,几个头顶部新势力造车,也将进行大规模上新过程,爱驰U6进场后,必须面临的强敌,只多不少。关于到底能不能突出重围?变化依然非常大。

       不管是传统式汽车企业也罢,造车新势力也好,在存量竞争中,任何一个参加者都寂然轻轻松松。力帆、宝沃、措豹那样的车企随时会倒地,拜腾、博郡等产品力尚缺或从未有过产品下线的品牌汽车连续爆雷。针对创办人和投资人来说,汽车制造业不是一个非常容易实现理想和快速赚钱的行业。

国内与出海不灵,爱驰积弱成疾?

       关注「电动车公社」

       和我们一起重新思考汽车

       大家好,我是你们消息灵通的社长。

       8月5日,《汽车专业网》爆光一件大事: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谷峰,已经离职半个月了!

       同时有消息表示,不止是CEO谷峰,就连爱驰总裁付强也被爆离职,而取代二人的正是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

       陈志鑫?@百度百科

       这无疑是个劲爆至极的消息!

       毕竟,创始人“总裁+CEO”这阵容,可是最核心的领导者,谁都听说过“临阵换将”,又有谁听说过“临阵换皇帝”的?

       这么操作,简直就是蔚来开了李斌,理想踢开李想,特斯拉撵走马斯克啊!

       还碰巧在拜腾、赛麟、博郡等造车新势力纷纷跌入深渊的关键时刻,难免要让人怀疑,这是要“卷款出走”还是真不行了?

       就在人心惶惶之时,爱驰官方发声明回应了:

       谷峰并未离职,仍在工作第一线;

       陈志鑫只是接到江西省上饶市的邀请才会“出现”,因为上饶方希望他能担任市政府咨询顾问,指导爱驰汽车的发展。

       这番辟谣倒确实能证明消息为假,可事实当真如此风平浪静?

       01.?“内乱”其中,挣扎求生

       ,”

       尽管造车新势力一浪高过一浪,爱驰汽车仍是其中“血统纯正”的王者。

       这一点,从几位高管的出身就能看出。

       上汽的谷峰、北汽沃尔沃的付强,还有长安、北汽、宝能出身的高管蔡建军,这三个人组一局,也算是把汽车行业看个大概。

       是以,自2016年创立之初,爱驰就有着与奇点、蔚来并列的资本。

       融资连拿四五轮,腾讯、沙钢、明驰纷纷领投,前三轮就到手超过70多亿。

       制表人/亿欧分析师郝秋慧

       当然,这笔钱在200亿门槛上似乎有点小巫见大巫。

       可CEO谷峰却曾放言:

       不缺钱,不吹牛。

       天天喊要融一两百亿是没自信的表现,造车花不了那么多钱!

       一语成谶的是,就在今年5月,媒体《汽车公社》却爆出消息:

       付强与谷峰的实权正在被削弱,原因正是能带来“融资”的陈志鑫,试图进入权力核心。

       在融资至上的今天,谁能为爱驰汽车带来新的“血液”,谁就能坐在权利中央。

       这不止是金钱的魅力,还是铁血的真相。

       谷峰接受采访照?来源@网络

       雪上加霜的是。

       曾一手构建爱驰营销生态的执行副总裁蔡建军,也在同一时期宣布离职。

       这似乎是在印证爱驰高层内部的风起云涌,毕竟新能源车企们的“诸神黄昏”已经到来。

       而正当所有人因为内乱、缺钱而看衰爱驰时,它却使出了一记大招!

       就在8月10日上午,爱驰汽车甲醇氢燃料电池项目工厂宣布奠基成功。

       爱驰大手一挥,就要在高平市撒下20亿的投资!

       势要将之建成“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车用甲醇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制造基地!

       还放下豪言壮语:2022年,就能推出搭载氢能源燃料电池的新能源汽车!

       若成功必将发展为一条新赛道,而跑在前面的爱驰,自然而然地占据主导地位,地位比肩“换电领域的蔚来”。

       可见,爱驰的心依然很大。

       但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爱驰内部混乱,这招怕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呢吧?

       爱驰的情况到底如何?

       02.?全面布局,技术人设它很稳

       ,,

       要说实力,爱驰是有的。

       曾经社长还很看好这家新能源车企,因为它的布局是非常稳的一个。

       从生产工厂到电池,再到移动换电机器人与数字化APP,几乎将所有应用场景布局完毕,处处可见诚意。

       先说工厂。

       不同于很多其他新能源车企走的代工路子,最后被政策“逼迫”,才不得不选择自建工厂。爱驰在最初就走的“自建工厂”的路子,此后才为了生产资质,选择入手50%江铃控股集团股份。

       这个态度,在最初那波新势力里,也算是十分端正的一个了。

       甚至连工厂建造,都是与西门子公司合作,走了“德系”的数字化之路。

       爱驰总裁付强强、西门子(中国)王海滨签约“数字化工厂”合作

       只是面对号称投资133亿建造的江西上饶工厂,不免让人为融资不过70亿的爱驰捏一把冷汗。

       再说爱驰一直引以为傲的“三明治电池包”。

       爱驰汽车三明治结构电池包示意图

       早在2018年8月27日,爱驰汽车就官宣:爱驰量产版动力电池包总成正式下线。

       这种电池包总成技术,本质上是对“干区”和“湿区”的分离保护,确保电池模组在受到碰撞、挤压等情况时不会接触到泄漏的冷却液,从而避免电池危险。

       爱驰电池包工厂生产线

       不可否认,这项专利技术成果又一次证明了爱驰的技术研发能力,但电池工厂的建造、生产以及上下游供应链,无疑会成为爱驰肩上又一个重担。要知道,太多企业根本不敢把“造电池”和“造车”拉到同一起跑线上,爱驰却敢。。。

       不止如此,爱驰在造车本身也是下了血本的。

       “奥迪quattro之父、阿波罗超跑缔造者”Roland?Gumpert

       重金聘请名师操刀的成果十分显著,爱驰,研发出了MAS纯电专属架构平台,以及GES平台。

       众所周知,正向研发的纯电平台是贼烧钱的一件事,别说是造车新势力,就算在传统车企中,敢这么干的也没几个。

       可一旦成功,后续车型就可以节省大量研发成本!

       可见,爱驰对自己未来的规划长远且美好。

       但危险的是,后续研发车辆的启动资金,靠的是前面车辆的盈利,而爱驰目前的销量水平甚至连第一梯队都没能排进去。

       北京地区销量排名中,前20名里并没有爱驰

       但爱驰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

       在发现续航与换电的矛盾时,紧跟着充电桩热潮,布局了“移动换电”机器人。

       这台小机器人可以自行移动充电,以爱驰U5的63kw/h为例,机器人快充仅40分钟,就能充好80%的电量。

       呼叫只需APP,还不必考虑充电桩、停车位,看这小东西的体型,你甚至不用担心堵车

       !

       虽然蔚来的换电更重的其实是服务,但至少,我们看到爱驰认真解决用户问题的态度。

       只可惜,移动充电机器的电子虽妙,却是一个更加烧钱的新领域!

       就拿充电桩领域的大头“特来电”来说,运营了六七年,才在2018年看看实现盈亏持平,在此之前已经血砸进去几十亿,亏本8个亿!

       特来电董事长于德翔,言明:“我亏了8个亿!”

       显然,这个领域即便是一个专门的大公司来做,也要单独融资好几轮,而爱驰,还有多少银子可败?

       事实上,爱驰汽车步子迈得最大的,还是它的整体战略!

       自创立之初,爱驰就把自己的定位放在“全球车企”上,将欧洲新能源市场定为除国内之外最为重要的前沿阵地!

       也确实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甚至就在今年五月,爱驰官方就宣布成功斩获来自欧盟的订单:500辆定制欧版U5将运往科西嘉岛内用于汽车租赁业务。

       增加销量固然是件大喜事,但区区几百台的销量,比之爱驰在国外市场砸下的钱,真的是九牛一毛。

       要知道,已经上市几年、得到合肥70亿融资、银行百亿“贷款资格”的蔚来,才堪堪启动外国市场车型的研发!

       而叱咤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特斯拉,更是自2007年就开始在美国“流行”,直到羽翼渐丰,才进军中国市场。

       特斯拉曾以9.73亿元(约合1.4亿美元)的价格

       在上海购买214英亩的土地建厂

       盘子未稳的“车圈新人”爱驰,却要一步到位,吃进国内外市场,这胃口,怕是真的有点大了啊。

       是以,这么努力搞技术、大方向也不差的爱驰,这些年来却几乎没能挤进“一线车企”行列。

       回想当年,曾与它抱团取暖的“汽车联盟”中,理想已经上市,威马也在发力争夺第三个出线名额,爱驰却屡屡陷入“内乱”风波。

       这一切的起因,显然只有一个。

       03.?找到评定优劣的那个人

       在自然界,有一种最著名的法则,叫做优胜劣汰。

       很多人都相信,新能源车企们的竞争,最后也会遵循这个法则,最终剩者为王。

       而评定优劣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是爱驰这样,多点开花,还是蔚来那样的极致服务,亦或是特斯拉的极致体验?

       其实都对,也都不对。

       对,是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不论是特斯拉还是蔚来,他们都殊途同归,得到了用户的认可。

       不对,是因为从目前的销量成绩来看,爱驰失败了。

       因为真正评价优劣的,其实是用户。

       只有精准定位一类用户,产品才能有销量,进而逐渐走入更多人家。

       就像7月各大车企销量公布,特斯拉遥遥领先第二名的两倍有余时,理想汽车总裁李想感慨的那样:

       “说明咱们大部分人还没搞明白特斯拉到底怎么赢的。比续航、比智能、比性价,这三个已经都赢了也没改变任何结果。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不知道特斯拉赢在哪里,因为赢的原因太初级了,没那么光鲜,反而被忽视了”。

       同样,也没人知道为什么售价接近40万的ES6,续航里程只有420公里,几乎是最短的续航里程,纯电SUV的销量却稳稳的第一。

       因为他们买的,不止是续航、性能,更是满足用户本身的需求的能力。

       而爱驰,将自己的融资大笔大笔的花在“全面布局”之上,却在“销售造血”方面捉襟见肘,更没能拿出一锤定音的特点。

       还生不逢时地遭遇疫情,融资难上加难,自然困顿百出。

       就连今年7月的成都车展上,总裁付强接受采访时,都要用“还活着”三个字,来形容自己。

       如今,在博郡、赛麟、拜腾纷纷爆雷的行情下,爱驰又坚强地立下了“今年目标销量1.3万台”的宏伟蓝图。

       而根据上险数据显示,去年年底面世的爱驰,今年上半年仅交付309辆电动车。

       可见,爱驰还是没有找到真正评定优劣的那个人,拿出真正令人心动的东西。

       不过2020年结束的倒计时还有一百四十多天,社长也在等待,一次新的惊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今年第一季度的车市价格战,让市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也加速了行业淘汰赛。

       4月,天际汽车发出停工停产声明,宝能汽车被曝出多处资产遭处置,自游家汽车也宣布停止服务……而在他们之后,曾有“最靠谱的造车新势力”称号的爱驰,也被爆出工资延迟发放。

       4月10日,爱驰汽车人力资源部发布的一则《关于三月工资延迟发放的通知》流出。通知显示,因客观原因,爱驰不得不做出工资延迟发放的决定,对员工3月社保、公积金正常缴纳。对此,爱驰汽车方面回应称,工资延迟发放,公司运营一切正常。

       不过,具体是什么样的“客观原因”,爱驰并未作声明,通知也并未明确工资延迟发放的时长。更重要的是,这已经不是爱驰第一次延迟发放工资。

越造车越边缘

       追溯爱驰延迟发放工资的“历史”,最早发生在2020年第一季度。当时有消息称,爱驰在未通知的情况下,被扣除员工工资10%,并取消2019年所有员工年终奖。

       根据当时内部员工反映的情况,2020年2月确实被扣除了1000元左右的工资,年终奖未发放。有员工还表示:“2月10日发工资的时候才知道被减薪,爱驰很多员工连口头通知都没有收到。”

       同年10月,爱驰推出了“高管带货”及“全员营销”方案。根据曝光的内容细节,L2级别及以上人员,在完成年度高管带货指标之前每月工资缓发50%。如在年底前任意时间完成当年指标的,将补发所有已缓发部分,并恢复正常的每月工资发放标准。L4和L3级别员工的年度营销指标完成情况,将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到了2021年11月,爱驰员工收到人力资源部发来的邮件通知,“受上饶突发疫情,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公司不得不做出10月工资延迟至本月底前发放的决定。本月社保已正常申报缴纳,请同事们放心。”

       如此看来,3月工资的延迟发放,几乎与2021年11月的延迟如出一辙。

       此外,还有消息称,爱驰汽车今年3月也延迟发放了工资,从3月10日的固定发薪日延迟至了17日。且爱驰去年就已经停止了招聘事宜,内部也暂停了对供应商的货款支付。

       几次三番延迟发放工资、对供应商欠款的直接原因,自然是内部资金链一直存在不小的问题。数据显示,爱驰汽车2018年的营业收入为3319万元,净亏损9.7亿元。截至2019年3月底,爱驰负债总额就已经达到24.0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7.5%。

国内积弱、出海不灵

       对于这样的局面,造车之初的爱驰肯定未曾料想过。公开资料显示,爱驰汽车成立于2017年2月,由付强创立。而付强曾先后在一汽大众、北京奔驰、沃尔沃担任高管职位。

       新公司创立之后,上汽集团前CFO谷峰作为联合创始人兼CEO加盟爱驰汽车。同时,奥迪的Quatrro四驱之父Roland Gumpert也加入爱驰,任首席产品官。

       凭借几个造车人传统车企的深厚背景,爱驰汽车最初的发展非常迅速。公司成立后,爱驰上饶工厂很快开始动工建设,2018年2月项目封顶,两期产能规模可达30万辆。2019年7月,爱驰以17.47亿元收购江铃控股50%股权成为其最大股东,还创下当时国内造车新势力获取生产资质的最高成本纪录。

       产品方面,2019年4月,爱驰首款车型U5开启预售,同年12月正式上市。并且,与别的造车新势力不同,爱驰汽车成立之初就把发展重心放在海外市场。

       2020年,爱驰正式向德国、丹麦等欧洲国家出口爱驰U5,是国内最早出海欧洲市场的新势力品牌,同年其完成超1000辆的出口销量。之后,爱驰迅速扩张在海外市场的业务,出口超20个国家。

       不过,随着蔚来、比亚迪等品牌进军欧洲市场,爱驰在海外市场的产品竞争力也被削弱。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1月,爱驰共计实现海外销售6464台。

       而在国内市场,爱驰U5的市场反响也十分微弱。数据显示,爱驰汽车2020年全年销量为2600辆,2021年为3011辆,2022年1-8月累计销量为2824辆。

       爱驰也并非想要只靠一款车型打天下,在2021年4月,爱驰发布了旗下第二款量产车型爱驰U6。但原定于同年10月交付的U6,直到2022年10月才正式上市。更难的是,新车型的加入也未能挽回爱驰的销量颓势。相关数据显示,爱驰汽车2023年前两个月的销量甚至未破百。

       销量崩盘的原因,显然包含车型、品牌力不足的问题。从天眼查的信息看,爱驰成立6年共完成9轮融资,官方基本未公布具体融资金额。但按照一般的造车逻辑,销量不足意味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这样循环往复,必然不断加剧内部的资金问题。

伤不起的爱驰

       从融资来看,爱驰最新的一笔交易金额发生在2022年11月,投资方是华夏博雅,交易的名头是“拟收购”。

       这里不得不提到爱驰在去年的管理层大换血。

       2022年1月,爱驰汽车曾获得来自陈炫霖及其旗下东柏集团的一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在此之后,爱驰汽车的管理层发生了很大变化——爱驰创始人付强不再担任法人代表、董事长,担任总裁;陈炫霖则接任爱驰汽车法人代表、董事长职位。

       陈炫霖上任后,爱驰开始尝试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缓解资金紧张的问题。2022年9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教培企业华夏博雅公告称,已与爱驰汽车的运营公司达成不具约束力的合作意向,计划收购爱驰汽车所有发行在外的股权。根据意向书的拟议条款,此次收购对爱驰所有股权的估值总额为50亿美元至60亿美元。

       如果收购顺利,爱驰汽车将有机会通过反向借壳的方式在美股上市。?但是,陈炫霖的野心并未实现。

       2022年11月,上海北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北广投私募管理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陈炫霖个人原因,引发融资方经营管理出现不确定性,部分产品本金、利息未按期兑付”。之后,陈炫霖很快卸任了爱驰汽车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借壳上市也就此失去了下文。

       为此,爱驰汽车还发布声明称,该纠纷主要由陈炫霖个人债务引起,并不影响爱驰正常经营。目前爱驰汽车董事长为张洋,CEO为邱孝川,付强为公司联合创始人、总裁。

       以这样的结果看,借壳上市的急转直下让爱驰更加艰难了,爱驰的经营困境也只能持续甚至更差一步,或许也因此才有了3月的工资延发……

       爱驰的困境,只是车市淘汰赛背后的又一个小小缩影。以今年车市的内卷程度,销量规模小、资金链紧张的弱势品牌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逼仄。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头条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好了,今天关于“爱驰汽车投资人”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爱驰汽车投资人”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