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汽车销量不理想,华为汽车出货量
1.华为汽车波动,小米汽车慌张
2.华为汽车2022款最新款销量如何
3.华为汽车不成功的解决方案有哪些
只是有一款车型停产,其他仍在研发过程中。
华为旗下的赛力斯sf5发售仅250便宣布了停产,主要原因是由于该车型销量较低,且华为内部对于造车分歧较严重。
但该车型后续也发出公告,称其仍然在售且会对已购车主给予终身质保。所以华为汽车并没有停产,只是由于经济压力降低了部分车型的制造数量。
华为汽车波动,小米汽车慌张
(文/观网 财经 贺喜格)
一边解释华为“不造车”,一边又强调“华为每一个 汽车 核心部件都做了”,昨天的华为新品发布会上,余承东高调发布了华为与小康合作的首款鸿蒙 汽车 “AITO问界M5”。
这款售价达到25万元~32万元级别的中高端新车,可谓倾注了华为“造车派”余承东的巨大心血,无论软件还是硬件层面都有不少亮点。用余承东自己的话说,“这车是百万豪车的底盘。”
然而,尽管华为的 科技 实力毋庸置疑,合作方小康的造车实力,究竟能否匹配其野心?此前华为与小康联合发布的赛力斯SF5车型,经过了最初的高调宣传之后,至今销量不佳,今年前11个月只卖出7000辆左右,不足“蔚小理”们一个月的销量。无论是产能还是销售渠道,华为还都没准备好。
这也折射了华为造车的最大尴尬。在华为“每一个核心部件都做”的预期下,头部车企担心自己沦为不赚钱的代工厂,不愿意与华为深度合作。华为能找到的合作伙伴,只剩下技术实力较差,原本就前景黯淡的小康等玩家。并且,即使有求于华为,小康内部仍然传出了对华为“压榨员工”的不满。
这次,顶着全新的英文品牌“AITO”,由华为而非小康主导的新品发布,能否洗掉小康自身的低端形象,仍然有待观察。而更大的问题是,华为到底能不能跟真正的优质车企,找到互惠共赢的合作方式?
赛力斯销量高开低走
12月23日,华为在深圳举行了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AITO首款车型问界M5正式开启预售。在不久前的12月2日,重庆小康工业集团旗下赛力斯发布了全新品牌AITO,该品牌车型结合赛力斯与华为的技术,定位于中高端,该车也是首款搭载华为最新鸿蒙生态(HarmonyOS)座舱的车型。
赛力斯AITO发布会
赛力斯轮值总裁许林表示,赛力斯的目标是五年内进入第一梯队,成为全球新能源 汽车 TOP3的品牌。在华为的加持下,可以看出赛力斯与AITO被寄予厚望,但要实现这个目标恐怕也非易事。
据EV Sales的数据,2021上半年全球新能源 汽车 销量排行,特斯拉排在第一,累计销售38.6万辆,排名第二的上汽通用五菱销售量为19.1万辆。若想达成五年内成为全球新能源 汽车 TOP3的目标,赛力斯挑战的最起码也是大众、比亚迪、宝马、奔驰级别的对手,对于一个成立不久,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尚未有过多的沉淀的品牌来说,面临的压力不小。
在今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华为与赛力斯一起打造的第一款新能源车赛力斯SF5上市,并在华为的旗舰店进行销售,当时官方公布的订单数字显示,“两天订单破3000辆”、“一周订单突破6000辆”。
有媒体曾报道,余承东曾在内部定下明年销售30万台华为智选车型的目标。20万元级售价,日均订单超850辆,按照SF5当时的火热情形,没人会觉得这个目标不切实际。
但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4-11月,赛力斯SF5销量分别为129辆、204辆、1097辆、507辆、715辆、1117辆、1926辆、1385辆,共计7080辆。
显然,所谓“一周6000辆订单”并没有转化成实际销量。
卡住赛力斯脖子的,是其交付能力。在华为线上商店赛力斯SF5的评论中,类似“现在大面积延期交车,厂家不出面解释!”这样的催单评论不在少数。当时有线下店铺的销售给出的等车时间预计为45-60天,但实际真正交付则要远超这个时间,有赛力斯的销售称,8月下旬时陆续交付的一批车主,是5月初下的订单。
华为商城SF5评论截图
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在生产方面摩擦不断,可能影响到了实际交付。
拥有成型的生产线是促成华为与小康合作的原因之一。但据界面报道,按照8月初一位已经从重庆金康两江智能自建工厂生产线离职的员工的说法,产销跟不上,是因为工厂一直都未达到华为技术人员的要求。
“华为对三电部分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远超国标。”以耐久测试为例,华为提出耐久测试必须要达到高温环境105 ,耐久时间超过2500个小时,而金康工厂的耐久测试,过去只是在室温下达到500小时而已。
华为在技术层面的高标准也不无道理,毕竟消费者选择这款车型,正是因其有“华为智选”这个标签背书,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损害的将会是华为的品牌形象。
而华为所面临的交付压力,传导到生产端便体现在了一线生产人员身上。当时,金康整个工厂按照华为作息制度施行,一线生产人员已经进入两班倒模式,并且两家公司员工在食宿、收入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两相叠加让赛力斯的技术生产人员叫苦不迭,工厂已有不少工人选择了离职。
与华为携手的另一品牌极狐,也面临着和赛力斯类似的窘境,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 1-9 月,极狐的销量仅为 3296 辆。
看得出来,不论是在销售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华为都可谓尽心尽力,但目前还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毕竟,能从各个方面都能与之匹配的合作伙伴难以寻觅,牵手小品牌的模式或许也是华为的无奈之举。
一线车企的“灵魂论”
华为不断重申不会造车,而是要帮车企造车的同时,一些一线车企屡屡被与华为联系在一起。但不论任何企业,但凡日子还过得下去,自主、可控都是其第一要务,更遑论是身处一线的车企。
6月30日,在上汽集团2020年度股东大会上,当被问及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合作时,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语惊四座:“这就好比有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对于这样的结果,上汽是不能接受的,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汽集团因为在智能技术方面落后于新兴造车企业而屡被诟病,陈虹的“灵魂论”一出,引来外界不少调侃,同时批评上汽过于“封闭”的声音不绝于耳。尤其在那场股东大会上,陈虹就遭遇了来自股东关于上汽股价为何长期不见起色的“灵魂发问”。
但陈虹的担心不无道理。华为与车企的合作目前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提供智能 汽车 软件和硬件的供应模式,另一种则是提供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的华为inside(HI)模式。
陈虹所担心的是,使用华为提供的整体解决方案,华为便成了灵魂,而上汽就只是肉身。对于传统车企而言,这等于失去了在核心技术上的话语权,很可能最终沦为代工厂。
手机行业就是他们的前车之鉴,伟创力毛利率长期仅徘徊在5%-6%,同为代工巨头的富士康,其毛利率连续三年维持在8%左右,业绩增长困难,最终连富士康也造起了自己家的电动车,以求寻找新的增长点。
出于这种担心,当有能力匹配华为的车企都在寻求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发展,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的推行便会遇到阻碍。
在AITO品牌发布上,余承东宣布,未来赛力斯将与华为共建强大的营销服务网络,并在明年将建成上千家旗舰店、体验中心、用户中心,来满足广大消费者对AITO品牌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相反,另外一家与华为紧密合作的车企广汽埃安则仍未发布首款HI版车型,背靠长安的阿维塔也未必会甘于“久居人下”。或许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赛力斯仍是华为“上车”过程中唯一的深度合作方。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华为汽车2022款最新款销量如何
华为汽车业务巨震,一张限制余承东的大网,缓缓展开。
事实上,坊间早有传闻,关于造不造车,华为内部存在着2种声音。而随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OO、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王军的离职,以余承东为首的“造车派”,就此占据了上风,春风得意马蹄疾。
紧接着,AITO问界改成华为问界宣传,智选车模式四处“攻略”,将江淮、奇瑞等车企也收入囊中。只不过谁也没能想到,广汽埃安的“降级合作”,竟然成为了华为汽车业务“改变方向”的导火线。
3月27日,广汽集团发布了《第六届董事会第35次会议决议公告》,表示审议通过了《关于广汽埃安 AH8 项目变更的议案》,同意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的“AH8项目”由与华为联合开发,变更为自主开发。
据称,变更后华为将继续以重要供应商身份参与广汽埃安自主品牌车型的开发及合作。但这种合作伙伴发展战略大方向的改变,对于华为来说,却代表着另外一层意味——广汽的防备心,更深了。
对此,余承东在日前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如是表述道:
因为华为仍然是一家被制裁的公司,在被制裁的情况下,欧美日的企业,很难选择华为作为主力的智能化供应商。新势力车企,有自己的追求,为了市值,为了自己的控制点,也不会选择华为。传统的车企当中,如果怕失去灵魂,也不会选择华为。
根据华为2022年财报,2022年华为在汽车业务相关的研发支出超103亿元,业务间接涉及人员超万人。然而在收入方面,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营收仅为20.77亿元,占总营收的0.3%。
显而易见,华为汽车业务的投入产出比已经严重失衡。
也正是因为这样,余承东才会说,“如果没有大量使用华为自动化解决方案的车大量销售,就不能商业变现,就无法实现商业闭环。”。而这一点,也是余承东坚定智选车模式的原因所在。
此时的华为,像是被行业形势逼上了造车之路。而华为的高层们,却更像是在逼着余承东“放弃”,以遏制住其疯狂生长的野心。
毫无疑问,任老再次签订的那份5年内不造车的文件,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据悉,该文件不仅重申了“华为不造车”的决定,更是强调不能使用华为/HUAWEI出现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也不能使用华为问界、HUAWEI AITO的字样。
胳膊拧不过大腿,“华为问界”胎死腹中,余承东的生态联盟计划也就此被打乱。更有甚嚣尘上,余承东仿佛一夜之间成为了华为汽车业务的“罪人”,人人喊打。
对此,坊间借题发挥的传闻很多,或是“华为接班人”的阴谋论,称余承东功高震主;亦或是,华为余承东即将赴小米汽车任职,另投明主……
小米汽车,缺个余承东?
4月初,坊间传闻,小米汽车和很多vc、猎头都在频繁接触会面余承东,似乎是看到此时余承东的不如意,并相信其“单干”也能撑起一片天,想要推波助澜一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个人看来,余承东跳槽小米的概率,或许真的没有那么大。而且不久前,小米集团也对外回应称,这些都是胡编乱造的消息,消息不实。
常言道,天时地利人和,是成事之本。如果真的像传闻中那样,雷军接触余承东,试图引进这一“大鳄”,那一山总难容二虎,雷军亲自带队造车、赌上下半生声誉的说法,也就付诸东流了。
而且从目前小米汽车的团队来看,其主要成员以公司“老人”为主。
尽管小米也引进了原宝马i品牌外观设计师李田原、原北汽极狐总裁于立国、以及原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等外来行业人士,但总的***员框架,还是一群“老兄弟”在发挥作用。
当然,原上汽通用五菱事业部副总经理,后负责小米汽车营销业务,前段时间又因个人和家庭原因离职的周钘,却也是另外一个鲜明的例子。
有小米内部员工透露,周钘与小米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融合得并不好,营销理念、造车理念有所偏差。但无论哪种说法,如何打好营销第一战,对于小米汽车这样的后来者,永远是重中之重。
蔚来、理想、小鹏的例子表明,营销方式、市场声量的把握,与之后的销量往往会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甚至稍有不慎,就会摔一个大跟头,就像小鹏一样,自G9失利之后,到现在都没有缓过劲儿来。
必须承认的是,如今的时代里,就是酒香也怕巷子深。但如果试图“乱拳打死老师傅”,像之前小米汽车自曝设计图的操作,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至少在小米汽车想走高端市场的情况下,并没有起到好的效果。
所以,小米汽车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或者是小米汽车需要余承东吗?
退一步讲,如果雷军依旧坚定带队,那么小米汽车并没有余承东合适的位置。相反,如果雷军还有其它伟大事业,比如Chatgpt等AI大潮流,那么放权给余承东,也并无不可。毕竟,能够撑起汽车这一大业务,且具备自我魅力的领导,并没有太多。
以价值为王,而非价格
2023年开年,特斯拉、比亚迪掀起了汽车价格战的序幕。而在这场大战之中,除了市场份额的争夺之外,必须承认的一点在于,所谓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
市场舆论和行业大势的双重冲击下,小米汽车肯定会受到影响,但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幸运的是,作为依旧没有实车亮相的造车势力,小米汽车避开了动力电池成本居高不下的环境,以及本次价格战的市场份额争夺。但同样是这个原因 ,后发力的小米汽车,会迎来更为深刻的“价值战”。
不同角度来看,小米汽车拥有2方面的价值:品牌价值与产品价值。
首先,直言不讳地讲,关于小米汽车的品牌价值,大部分由小米集团赋予。而在这一点上,可以从3点表述:
其一,小米生态的加持。小米汽车的加入,可以给予消费者AIoT的闭环体验。如此场景端的完善,将会带来体验上的提升,而这也是车企造手机,手机厂商造车的一大正向福利。
其二,小米销售网络的加持。类似华为智选车模式的销售方式,与小米销售网络的融合,将为小米汽车的销售带来足够多的窗口。
其三,小米技术的加持。多年互联网技术的积累,不仅会给小米汽车带来不同于传统车企的思维模式,更能在产品功能定义等方面,提高效率。
而后,是关于小米汽车的产品价值。
因为没有官方的具体产品信息披露,这一方面并不好过于武断地衡量。但根据此前晚点所曝光的产品点:小米汽车首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Modena (摩德纳),有2个方案,一个版本26万~30万元价格区间,另一个版本在35万元以上。
最新爆料显示,小米汽车依旧分为2款,一款配备92度电池,续航766公里;另一款配备120度电池,续航1036公里。自动驾驶方面自研,座舱芯片采用高通8295,前后3颗激光雷达,售价29.99万~36.99万元。
如此来看,小米汽车冲击高端市场之心不死,但贵也是真的有些离谱。
不难预见的是,如果相关爆料为真,那么将时间推迟到明年小米汽车正式上市,其高昂的价格,必将引起整个市场的轩然大波。
而这里必须明确的一点在于,价格高不代表品牌价值、产品价值充足。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经济大环境的疲软,各种负面因素的加持下,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将会如无源之水一般,不得长久。更何况,与华为相比,小米也确实弱上一筹。
而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品牌价值、产品价值的不足,才引得坊间风言风语,进而传出余承东即将加盟小米汽车的消息。再加上如今小米汽车小动作不断,如此慌张的根源,除了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之外,更多的也还是其本身“价值”的不够出彩。
毫无疑问,以后的路会愈加艰难。至于雷军是否会和余承东一样,遇到如今进退两难的情况,不妨用时间来验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华为汽车不成功的解决方案有哪些
华为AITO问界11月交付8260辆 ,首次环比下降31.3%。
赛力斯发布 11 月产销快报:
产量 8646 辆,同比增长 391.53%;1-11 月 74032 辆,同比增长 729.21%。
销量 8262 辆,同比增长 721.68%;1-11 月 69884 辆,同比增长 721.68%。
其中,AITO 问界 11 月交付 8260 辆,环比下降 31.3%。
华为汽车不成功的解决方案有:
1、重新定位市场:华为汽车应该重新定位市场,聚焦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对于汽车的需求,全方位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认知度,增加华为汽车的销量;
2、提升产品品质:华为汽车应该提高产品的品质,改进产品的设计,使用更好的材料,增强产品的品质,提高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信心,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加华为汽车的销量;
3、提升服务质量:华为汽车应该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售后服务网络,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提高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信心,提升消费者的满意度,增加华为汽车的销量;
4、加大宣传力度:华为汽车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增加消费者对华为汽车的认知度,增加华为汽车的销量;
5、拓展市场:华为汽车应该拓展市场,进入新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华为汽车的认知度,提高华为汽车的销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