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马自达汽车2022年营业收入和利润_日本马自达汽车2022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多少 _日本马自达汽车2022年营业收入和利润多少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日本马自达汽车2022年营业收入和利润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

2.焦点观察 | 2022年上市车企半年报:各自欢喜各自忧

3.特斯拉换电池得花14万,今年就别期待电动车继续降价了?

4.15家车企财报速览:“跌跌”不休仍是主旋律

5.特斯拉强势登顶,大众屈居第六

6.有不安,也有兴奋点,马自达2022年前综合展望报告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份额

       自进入12月以来,丰田、本田及日产三大日本车企相继公布了11月在华销量情况。即使是长期领跑的丰田,也较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两成,本田、日产的同期销量则接近腰斩。

       事实上,原材料成本飙升和芯片持续短缺问题已经困扰“日系三强”多时,其在2022年过去11个月中也分别呈现出跌宕起伏的销量走势。

       首先就丰田而言,今年上半年丰田汽车销量普遍下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源自工厂停产、芯片短缺,而这也是所有车企都无法避免的客观因素。不过,随着下半年的市场平稳、供应链恢复,丰田汽车今年在华销量也基本回到了去年同期水平。

       从月销量来看,丰田1月与6月销量成绩较为亮眼,随着国内疫情趋势的好转以及5月31日“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相关政策的推进,丰田6月销量达到2.8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44%。下半年9月,丰田再次斩获月销17.28万辆的亮眼成绩,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增50.3%。随后10月,丰田汽车产销数据延续了增长的态势,其中中国市场销量同比增加20.1%。

       从产品来看,丰田汽车在华销量主要来自凯美瑞、雷凌、威兰达、汉兰达、卡罗拉、亚洲龙、荣放、赛那、锋兰达等车型。得益于丰富的产品线以及多款TNGA架构车型在主动安全配置方面的优势,丰田在供应链问题有所缓解的情况下能够同比实现增长。

       据最新数据,今年11月,丰田在华销量为14.04万辆,同比下滑18.4%,高端品牌雷克萨斯的销量也减少了22.0%。这是也是继今年5月以来,丰田销量时隔半年再次下滑。

       本田的销量则不太乐观,上半年整体表现波动较大,前5个月处于下滑状态,6月回到了增长轨道,同比增长19.29%。7月微增一轮之后,8-10三个月都远低于2020同期。数据显示,今年9月,本田中国同比下滑16.8%至10万辆,10月同比下滑28.5%至10.6万辆。即使有“金九银十”传统销售旺季的加持,本田中国销量跌幅未能得以缓解。

       今年11月,本田中国交付新车7.81万辆,同比下滑42.8%,在近年的跌幅中仅次于2020年3月,且已连续3个月呈现下滑态势。其中,广汽本田11月销量为4.55万辆;东风本田为3.26万辆。对于本田中国销量持续下滑原因,行业分析或是受全球半导体短缺影响,部分车型不得不调整生产规划导致。

       在全行业芯片等零部件短缺影响之下,日产中国也陷入销量低谷。据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1-6月,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销量为54.6万辆,同比下降22.7%,这也是日产中国近年来取得的最差销量成绩。在此之前,如受到首轮疫情冲击的2020年上半年,日产中国的销量降幅尚为17%。

       随后7月,日产销量迎来了提振,其在在中国区销售新车超12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1.6%。但好景不长,随后日产再次步入销量下滑的颓势之中。据最新数据,日产中国11月销量4.80万辆,同比下降52.5%。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日产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下滑;今年1-11月,日产累计销量为97.47万辆,同比下降20.2%。

       对于销量下滑原因,日产汽车高级副总裁,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山崎庄平 (Shohei Yamazaki)先生表示:“持续的芯片及零部件短缺和因新冠疫情加剧导致的重点城市管控等,对公司销售带来了持续影响。”

       今年以来,丰田、本田与日产不断推出诸多新款车型以应对国内市场的新能源热潮。随着丰田 bZ4X、本田e:ES1/e:NP1 和日产ARIYA艾睿雅相继上市,日系三巨头的电动汽车产品相继登陆中国市场,但一众纯电产品不但没有引发太多的关注,也未能助力日本车企在下半年的销量复苏。

       产能的下滑的直接致使车企整体销量承压,目前包括丰田汽车、本田汽车、日产汽车和马自达汽车在内的日系车企均已对本财年(2022年4月-2023年3月)全年销量预期做出调整,其中丰田销量预测下调30万辆至1040万辆,但丰田汽车将继续保持2.4万亿日元的财年营业利润预期;本田汽车将销量预测由420万辆修订为410万辆,但财年营业利润预期则由8300亿日元提升至8700亿日元;日产汽车销量预期由400万辆修订为370万辆,其中财年营业利润预期从2500亿日元大幅提升至3600亿日元;马自达销量预期则由135万辆修订为121万辆,财年营业利润预期提升200亿日元至1400亿日元。

       乘联会数据显示,自2020年达到24.1%的高峰以来,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正逐渐下降。2021年日系份额首次超过德系,但比上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今年1-10月,日系的市场份额仅有20.5%,再度落后于同样下行的德系。

焦点观察 | 2022年上市车企半年报:各自欢喜各自忧

       近几年来马自达有意将品牌定位提升,除了走火入魔般苦苦坚持研究的转子技术,就是开发全新的旗舰车型了。

       据外媒报道,马自达这位典型的"技术宅"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开发全新旗舰车型中,在2022年3月之前将不再推出马自达改款或换代车型,因为这一款旗舰车型将会耗费马自达绝大部分的资金及精力。

       在新一代的马自达3?推出之后,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马自达正逐步的将旗下产品定位拉高,而在去年马自达也已经开始了开发全新大型车的平台架构。

       这一全新的平台和六缸发动机也可以将品牌推向高端市场,使该品牌能够与奔驰、宝马和雷克萨斯等豪华品牌竞争。但是旗舰车款的开发工作已经耗费了马自达的大量资金以及精力,而需要的开发时间也长,所以在2022年3月之后这款高端的旗舰车型才有可能亮相。

       正因为马自达把所有的资金以及精力专注在旗舰车型上,因此马自达在这两年会面临“空窗期”,也就是旗下的车款在这两年中不会有大改款或换代车型出现,这意味着这两年间马自达只会有一些小改款车型上市。

       许多马粉甚是担心马自达的车型要是两年不改款不换代,到时候销量上不去不卖车还怎么"活"啊?马自达虽说在平台技术层面傍上了丰田这位大佬,但大家的"咖位"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呀。

       2月5日,马自达发布了截止去年12月31日的第三财季的业绩报告。由于不利的外汇汇率和批发销量下滑打击了业绩,该公司最近一个季度的营业利润暴跌了76%。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根据2020财年(2019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预计营业收入的数据显示,丰田将达到29.5万亿日元(约合1.87万亿人民币),而马自达则是600亿日元(约合38亿人民币)。丰田大佬挣的居然是小马的491倍之多。

       不过马粉们倒也不必过于担心。马自达表示将会在这两年间不断向消费者提供更多新技术。例如把创驰蓝天Skyactiv-X发动机(压燃技术发动机)?下放到其他市场(包括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的马粉而言可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啊。

       该发动机可提供更好的燃油经济性,以及更大的功率和扭矩参数,将搭载于2021款马自达3昂克赛拉和马自达CX-30车型上。

       马自达也意识到了没有新车型投入会影响到汽车销量,因此马自达也做好准备主动把今年的销量目标进一步下调,那么作为消费者的你们准备好了吗?

       写在最后

       不管怎么说,这款纵置后驱的马自达3.0L直列6缸大后超要是能在2023年3月之前发布,让马粉们接受两年不改款不换代的"代价"又如何?况且我们中国市场还能等来期待已久的压燃技术发动机等众多的技术,这波不亏!

       反正马自达钻研转子技术不也耗费了多年的时间精力,依然没有放弃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换电池得花14万,今年就别期待电动车继续降价了?

       在半年的时间节点上,各大上市车企公布自家成绩单,从中梳理可见,上半年是新能源汽车的狂欢,同时自主品牌正在全方位崛起。

       从营收上看,上汽集团稳占第一,营收突破3000亿元;广汽集团紧随其后,营收2427.8亿元。

       从净利润看来,尽管上汽集团同比下跌近5成 ,其依旧位居净利润第一,达69.1亿元;自主品牌长安汽车净利润达58.58亿元,仅次于上汽集团,超越广汽和东风两大集团。

       上汽集团:“老大的位子很难坐”

由于一度处在疫情风暴眼,上汽集团上半年并不好过,再加上供应链紧张、动力电池涨价等因素,出现营收和净利润双下滑。

       根据上汽集团公布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50.18亿元,同比下降14.47%;归母公司净利润69.1亿元,同比下降48.1%。经营活动净现金流更是由正转负,净流出47亿元。

       销量方面,上半年公司销售整车223.4万辆,同比微降2.74%。上汽集团的两大利润奶牛上汽大众和上汽通用销量已经连续3年下滑。

       上汽通用五菱算是上汽集团销量的贡献大头,其上半年累销88.42万辆,但是从半年报看,尽管其销量贡献第一,但其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却只有3.51亿元,不足上汽大众的零头。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证券、华西证券均在研报中指出,上汽集团合资品牌的盈利能力存在下滑风险。

       还剩4个月的时间,上汽集团要实现2022年销量同比增长10%的年度目标还有些困难。

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最赚钱

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偷偷”赚了一笔。

       根据长安汽车半年报显示,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565.73亿元,同比下降0.37%,净利润达58.58亿元,同比增长238.74%,成为净利润前十排行榜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家。

       有意思的是,车卖的少了却比以前更赚钱了。

       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销售新车112.58万辆,同比下降6.25%。

       车卖的少了,单车毛利率增加是其净利润增长的原因。财报显示,上半年长安汽车毛利率19.82%,同比增长4.5个百分点。

       不过公司表示,净利润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品牌持续向上,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自主品牌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当然,长安汽车上半年利润增长也离不开阿维塔项目的增资扩股。财报显示,由于长安汽车子公司阿维塔引入投资方增资扩股,其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中收入达到21.28亿元,占据长安汽车上半年利润超过36%。

       不过面对着成本的增加,上半年长安汽车已经多方面削减成本。根据财报,上半年公司营业成本同比降5.67%,其中促销、广告费同比减少30.19%,交通及差旅费同比减少23.79%。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自信十足“未来10年,全球一定会诞生世界级中国品牌,而其中必有长安汽车一席!”

       从朱华荣在2022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所表示“中国汽车产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停售燃油车的基本条件”便可以猜出,长安汽车将会加大新能源领域的投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长安汽车在新能源研发投入就已经增长。公司上半年累计研发投入金额为19.3亿元,同比增长29.2%,其中在软件和智能化领域的投入总额为3.31亿元,同比增加125%。

广汽集团:净利增长不靠卖车

广汽集团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427.82亿元,同比增长18.85%;实现归母净利润约为57.51亿元,同比增长约32.61%。

       值得注意的是,拉动广汽集团上半年利润增长的最大功臣不是整车业务。根据财报,上半年广汽集团整体毛利21.35亿元,同比增加5.2亿元。其中,整车制造毛利同比增加1.24亿元,商贸服务、金融及其他业务毛利同比增加3.57亿元。

       按这样看,整车制造毛利对整体毛利增长的贡献率仅23.84%;而商贸服务、金融及其他业务对整体毛利增长的贡献率达68.65%。

       尽管上半年广汽集团净利润中整车业务贡献不是最大,但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却表示“已达预期”,“今年上半年,广汽集团汽车产销分别跑赢行业大势,创造了集团成立以来少有的远超行业的发展水平,如果疫情控制的好,全年243万辆的目标应该不成问题。”

       销量数据显示,上半年广汽集团累销160.46万辆,同比增长25.11%,已经完成年销量目标的66%。

长城汽车:净利润超比亚迪近2倍

在营收不如比亚迪一半的基础上,长城汽车净利润超比亚迪近2倍。非经常性损益的增加促进净利润的大幅增长。

       长城汽车财报显示,今年1-6月,长城汽车营业收入达621.34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6.01亿元,同比增长58.72%;实现归母扣非净利润20.59亿元,同比下降27.56%

       上半年长城汽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8.72%,主要得益于其非经常性损益。财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长城汽车非经常性损益为35.42亿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10.72亿元;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达26.75亿元。

       毛利率上涨但是单车利润下滑。长城汽车上半年毛利率为18.38%,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13个百分点。而以归母扣非净利润除以销量计算,长城汽车单车利润为0.4万元,较上年同期的0.46万元有所下降。

比亚迪:弃燃油车净利增长率首转正

当看到上半年财报时,我想比亚迪内心OS是:“后悔没早舍弃燃油车”。

       根据比亚迪半年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半年实现营收 1506.07 亿元,同比增长 65.71%;归母净利润 35.95 亿,同比增长 206.35%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比亚迪毛利率和净利率为13.51% 和 2.61%,分别增长0.75 和 0.62 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比亚迪净利润增长率首次转正。

       从销量来看,比亚迪已经走到了新能源汽车前列。上半年公司比亚迪累计销量为 64.14 万辆,同比增长 314.9%,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吉利汽车:基本符合预期

       <img src="/appimage-800-w1/mapi/media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中国汽车画报,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15家车企财报速览:“跌跌”不休仍是主旋律

       今年买车,到底该不该等。

       这个疑问,应该是当下大部分消费者对买车这件事的态度。等,可能带来的是单车价格的下降,有了燃油车清库存的先例,就可能会有新能源车的价格波动。这种想法不能说不符合逻辑,只能说这么认为过于简单。但业内普遍认为,整体车市的价格会在二季度开始稳定。

       换句话说,燃油车、新能源车的价格可能都不会继续往下降了。

       燃油车的国六B推迟计划正在协商,这么看,燃油车似乎已经不用再期待着进一步降价了。那么,新能源车,是否还存在着降价的可能性?最近一则特斯拉更换电池需要14万元的消息,基本上可以说是间接打破了这种美好的期待。特斯拉更换电池,14万元这个价格早就是特斯拉明码标价的(电池+工时费),至少在2021年的海外市场也是这个价格,但到了2023年,磷酸锂价格下探接近谷底的时候,这个价格仍然没有被打破,还是14万元。不谈整车,今年就连零部件的价格可能都很难再往下压了。

       那,电动车,是否今年真的再难有降价举动了?

价格战,不会是2023年车市主题

       今年的一季度,对于买车的消费者来说是好事,部分主流的合资车有巨额的优惠出现。但对于整车厂就不算是好事,即便销量微增,也不算好;今年1-2月,汽车产量下降14%,新能源车产量增长16.3%,汽车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部分车企不得不使出了价格战。

       一方面,燃油车用价格战夺回被新能源抢占的部分市场份额,以及应对国六B到来,而销量依然不及预期,还导致利润急剧下滑;另一方面,新能源增速虽然高,但各地补贴行为依旧存在,放眼大部分新能源品牌,都还是亏损的状态。

       今年1-2月的车市,整体利润下滑了42%左右。

       这就是国内汽车行业的大环境,赚到钱的企业是少数。从大环境来分析,汽车产业的价格,理应不该继续降了。而且,汽车制造利润率已经达到了六年同期的最低值,只有3.2%。

       降价,对消费者是绝对的好事,也是因为降价才让消费者知道这些合资品牌利润率有多高。从今年初,由特斯拉掀起的一场价格战在3月份达到了顶点,多个品牌燃油车开启降价促销模式,部分新能源企业跟进。甚至,比亚迪等企业发布的新车价格,直接对标燃油车,给出了“油电同价”的价格。之后,就是车市整体价格的内卷,价格战在一季度内打的很热闹。

       也就有了后来的利润率下降,但利润的下降,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站在消费者角度,降了,第一波尝到甜头的人买了车,剩下的一批消费者越是降价越是观望,期待着你还会继续降价的操作,诚然,成都那一波降价热潮最开始就没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

       其次,站在整车制造企业角度。亏本的买卖不能长久,利润率的降低可能导致车企减少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撑研发投入上的预算,降价的弊端就只能自己消化,没有新技术支撑的新产品,让消费者买单的可能性不大。

       看长远一些,就是车企随着利润的下降,也会导致投资者对汽车产业失去兴趣,赚不到钱,就吸引不到资本。对消费者来说,用低价格买到所需的产品,确实划算。但对于汽车行业来讲,这波价格战持续的时间已经足够长,影响足够大,但起到的效果却十分有限。

       再降价,利润率继续走低,最坏的结果整车厂倒闭、零部件供应商利润降低、员工失业等等,这些都是一系列的问题。适度降价,解燃眉之急可以,但长久的降价就是一把双刃剑;而且车企利润走低,也难以维持长时间的价格战。

今年电动车主线,到底是什么?

       看几家车企的2022年财报、2023年目标就能看出个大概。国内新能源品牌头部的比亚迪,公布的2022年财报,净收入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今年的目标是400万辆。

       长城汽车,2022年财报营业总收入1373.4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6亿元,同比增长22.90%。全年销量106.17万辆,今年目标是160万辆。广汽集团2022年财报,营业收入约1.93.35亿元,同比增加45.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80.68亿元,同比增加10%。去年销量243.38万辆,今年销量目标比2022年提升10%。

       以上三家,基本构成了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的头部品牌。

       然后,再看三家去年的研发费用。比亚迪186.54亿元、长城汽车64.45亿元、广汽集团17.07亿元。没有利润,研发预算必然不会增加;其实从研发投入角度分析,也能看出,三个品牌中谁的盈利能力最好。

       不可否认,比亚迪现在在国内新能源市场,已经有了足够的话语权,也有了产品定价权和定义权,今年要发展成比亚迪、腾势、F品牌和仰望这四大品牌,覆盖低价格到超豪华市场的全价格区间。

       试想一个问题,比亚迪在今年要寻找400万辆落地的同时,价格上会不会有松动?

       答案显而易见,大概率不会有松动。首先要支撑起F品牌、腾势和仰望这些高端品牌的价值,价格上的调整是一大禁忌。其次,虽然比亚迪硬件上的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智能化的短板也是很明显;而且在2023年以前的时间里比亚迪似乎不是很看重这类上的研发投入,但之后对它来说不一定不重要。而且,它也不需要用以价换量这种套路来完成销量目标。

       今年看比亚迪的降价,可能性不大。满足销量目标,并且赚钱搞研发的同时,还得维持利润增长,这是比亚迪2023年里想要完成的,也是为2024年打基础。

       而之后长城汽车、广汽集团,大概率会跟随比亚迪的定价模式,比亚迪价格不调整它们也不会调整,或者有可能还会拔高价格。毕竟利润率、销量、技术上的差距现在已经出现,如果不赶超的话,技术上的落后是非常致命的,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利润率。

       再说一个关于降价的信息,磷酸锂价格的下探现在已经基本到了谷底,但新能源市场仍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降价。所以,只有两种可能,第一是磷酸锂价格的下探已经提前被透支了,现在原材料成本的下降,也不能刺激整车厂对终端价格的调整,再降可能就亏损更大;第二是趁着原材料的成本下降,保持原有价格获取高利润。

       不过,第二种猜想可能性不大,若真如猜测所描述,按照市场逻辑,那肯定会有第一个安奈不住的品牌率先降价换取销量。但,已经到了4月份,仍然没有人开这个头,市场的平静也导致了业界普遍更相信第一种,磷酸锂价格已经被提前透支。

       要等新能源车降价,今年,恐怕会落空?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特斯拉强势登顶,大众屈居第六

       “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无论愿意与否,时间的车轮终究是碾过了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正值车市寒冬又是收尾的一年,2019年曾被赋予了太多的期望,而回望这一年,这些车企是得偿所愿?还是留有遗憾?答案或许能从车企们公布的财报中参透一二。

       福特:净利润下跌明显,在华亏损幅度收窄

       刚刚步入2月份,福特就公布了2019年度财报。根据财报显示,2019年福特汽车全年营收1559亿美元,同比下降3%;净利润4700万美元,同比下降98.7%,如此悬殊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源于福特最后三个月高达16.72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全球范围内的财务状况不佳,主要原因是运营执行力不够好,除此之外,自动驾驶方面的不断加码、与美国工会达成新协议所造成的成本支出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福特财务状况。

       不过好在中国市场向福特发出了利好讯号,数据显示,福特汽车在华年度营业损失从18年的15亿美元降至7.71亿美元,其中第四季度营业损失同比减少61%;从销量上看,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全年销量为56.79万台,同比下滑26.1%,而第四季度,福特在华销量开始了止跌回暖,销量达到了8.3万辆,环比增长7.6%,这也与其财报所反映的情况大致相同,而连续的亏损收窄的确是给日渐下滑的福特带来了不少的信心。

       无论是4月开启的福特中国2.0战略,还是9月与长安共同签署的“长安福特加速计划”,都说明了福特已经认识到在华表现低迷的原因,放眼2020,福特预计上新包括福特、林肯在内的多款新车,而开年的这场疫情会为福特带来多少损失,目前还是未知数。

       通用:受罢工影响明显,净利润同比下滑17.4%

       说到通用在去年的大事记,罢工事件绝对位列榜首,这场为期40天的罢工,不仅意味着通用长达一年的“瘦身”失败,还为通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根据通用汽车发布的财报显示,通用汽车2019年净收入1372亿美元,同比下滑6.7%;净利润67亿美元,同比下滑17.4%,而这场罢工给通用汽车造成了36亿美元的损失,直接造成了净利润下降。

       中国市场,通用汽车的业绩也并不乐观,受到市场持续走弱、消费信心下降等宏观环境的影响,通用汽车第四季度在中国市场的股权收益有所下降,对此通用汽车表示将持续优化在华市场的产品组合,主要聚焦在快速增长的SUV和豪华车市场。

       放眼2020年,通用汽车首席财务官迪微娅·苏雅德瓦拉表示“通用汽车预计将在2020年取得稳健的财务表现。我们坚持深化主管业务,确保强劲的现金流,从而不断提升投资未来的能力”,从公司层面上,通用将持续性开展成本控制,管理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宏观因素造成的消极影响。

       具体到车型,通用汽车将陆续发布一系列重磅车型,包括雪佛兰Tahoe和Suburban、GMC?Yukon与Yukon?XL、凯迪拉克凯雷德等全新全尺寸SUV,助力2020业绩回暖。

       FCA:净利润与营收双下滑,亚洲市场仍是软肋

       去年的后半年,急于求变的FCA专注于合作、联盟,也许是火候未到,2019年的FCA表现并不乐观。

       根据FCA公布的2019年财报显示,FCA全年营收1190亿美元,同比下降2%;净利润30亿美元,同比下降19%;虽然全年表现不仅如此人意,但是第四季度FCA出现了回暖现象,数据显示,2019年第四季度,FCA营收为327亿美元,环比增长1%;净利润为17.4亿美元,环比增长35%;经调整后的营业利润23亿美元,环比增长16%。

       分地区来看,FCA在北美地区的表现可圈可点。全年净收入与2018年基本持平,达到800亿美元,税前利润74亿美元,同比增长7.4%,而北美地区的利润增长主要来自于皮卡和SUV的销量增长。

       欧洲市场则与北美的热卖不同,全年亏损660万美元,与PSA的合并或许对于开拓欧洲市场有一定的帮助,至于是否扭亏为盈,还要看今年的表现如何。

       亚洲市场依旧是FCA的软肋,全年亏损达到3960万美元,销量为14.9万辆,下滑29%;在中国市场,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销量仅为7.4万辆,再次下滑40.96%,与神龙汽车之间的合作是否能打破弱势局面?期待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的进一步举措。

       特斯拉:账面亏损?年底反杀

       要说去年最风光的车企,非特斯拉莫属,上海超级工厂的全面落地、股比放开进军中国,马斯克在华的发展可谓如鱼得水,其股票也在年末迎来了高峰,盘后股价大涨15%。

       与大涨的股价略有不同,特斯拉去年的财报看起来并不出彩。根据财报显示,特斯拉2019年全年营收245.78亿美元,与去年214.6亿美元相比,同比下降14.5%;特斯拉2019年全年净亏损8.62亿美元,市场预期亏损8.1亿美元,与去年同期亏损9.76亿元相比同比下降11.7%,虽然超过了预期亏损,但亏损出现了明显收窄。

       不同于上半年的集体唱衰,特斯拉在年底开始反杀,第四季度特斯拉营收73.8亿美元,净利润1.05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而特斯拉汽车第四季度全球库存销售天数为11天,低于去年同期的19天以及上季度的17天。

       放眼2020年,上海超级工厂势必会带动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表现,而中国市场的向好对于特斯拉来说意义非凡,今年特斯拉还会给中国消费者怎样的惊喜?值得期待。

       沃尔沃:盈利104亿元,沃尔沃实现逆势上扬

       与“跌跌”不休的基调不同,2019年沃尔沃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根据沃尔沃官方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沃尔沃的营业收入为2741亿瑞典克朗(人民币约1987亿元),同比增长8.5%;全年营业利润143亿瑞典克朗(人民币约104亿元),同比微增0.8%。

       沃尔沃的崛起开始于吉利的收购,因此今天的成绩也离不开中国市场的青睐,数据显示2019年沃尔沃在中国实现营业收入605.3亿瑞典克朗(人民币约437亿元),同比增长10.8%,成为沃尔沃第一大汽车市场;而美国市场,去年全年营收401.1亿瑞典克朗(人民币约290亿元),同比微增1.8%;在瑞典市场,沃尔沃也表现不错,全年营收为260.92亿瑞典克朗(人民币约188.47亿元)。

       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从“嫁入”吉利开始,沃尔沃的成长是“肉眼可见”的,尽管2019年市场低迷,却仍然实现逆势上扬,足以见得沃尔沃与吉利之间的磨合越来越默契。

       丰田:前三财季稳重有升,全年预计营收突破1.87万亿人民币

       近日,丰田汽车发布了其2020财年前三财季财报,根据数据显示,前三财季,丰田汽车营业收入为22.83万亿日元(人民币约合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6%;营业利润为2.06万亿日元(人民币约合1308亿元),同比增长6.2%。

       从销量表现上看,虽然亚洲市场表现出现下滑,但仍然是丰田汽车的支柱市场,其前三财季销量为1234760辆,营业利润为3291亿日元(人民币约合209亿元),营业利润减少659亿日元(人民币约合42亿元);而欧洲市场、日本本土市场、北美市场销量表现均有所增长。

       基于前三财季的良好表现,丰田汽车对整体2020财年的走向作出了新的判断,据悉丰田汽车预计2020财年全球销量达到1073万辆,营业收入将达到29.5万亿日元(人民币约合1.87万亿元),营业利润将达到2.5万亿日元(人民币约合1588亿元)。

       本田:前三财季表现不佳,营业利润同比下滑6.5%

       元宵节的前一天,本田发布了其前三财季业绩报告,数据显示,第三财季,本田营业利润为1666亿日元(人民币约合106亿元),同比下滑2.1%;第三财季销售收入为37475亿日元(人民币约合2380亿元),同比下滑5.7%;息税前利润为2067亿日元(人民币约合131亿元),同比下滑8.9%。

       而前三季度财报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根据数据,本田前三季度营业利润为6392亿日元(人民币约合406亿元),同比下滑6.5%;销售收入为114729亿日元(人民币约合7283亿元),同比下滑3.1%;税前利润为7861亿日元(人民币约合499亿元),同比下滑9.4%。

       财报业绩的下滑与本田去年全球销量下滑有一定相关性,但是中国市场同比12.22%的强劲增长还是为本田注入了不少活力,因此本田将本财年全球汽车销量预估从497.5万台上调至了498万台,不过作为本田主要销售市场的中国却在开年遭遇了危机,或许会对本田实现财年目标形成障碍。

       马自达:利润下滑严重,二次下调销售预期

       曾经的“国民车”在2019年遭遇了瓶颈。

       根据马自达发布的财季收益报告中显示,第三财季公司营收为8497亿日元(人民币约合540亿元),下滑5%;营业利润下降到65亿日元(人民币约合4亿元),暴跌76%;净收入为158亿日元(人民币约合10亿元),下滑37%。

       财季报告中,马自达下调了其销量预期至150万辆,此次下调也是马自达2020财年的第二次销量预期下调,频繁的销量下调大概率与中国、日本、澳洲等市场销量持续下滑有关,而目前马自达前三财年的销量目前为110.6万辆,剩下的一个多月的实现想要实现40万辆的销量突破,对于马自达来说也绝不容易。

       捷豹路虎:国内市场增幅明显,第三财季逆势上扬

       捷豹路虎以其威武霸气的外形深受国内消费者喜爱,也正是源于国内消费者的青睐,为捷豹路虎第三财季带来不少盈利。

       根据捷豹路虎官方给出的财报数据,第三财季捷豹路虎营收达到64亿英镑(人民币约合576亿元),同比增长2.8%,税前盈利为3.18亿英镑(人民币约合29亿元)。

       第三财季,受到捷豹品牌的下滑影响,捷豹路虎全球销量为141222台,同比下滑2.3%;而在中国市场,捷豹路虎在年末迎来了大幅增长,其中12月增长了26.3%,第四季度增长24.3%。对于第三财季的良好表现,捷豹路虎方面同样表示业绩的改善反映了在中国市场规模的扩大、产品结构的增强、运营成本(包括项目费用)的降低以及有利的外汇。

       关于2020财年的预测,由于疫情的爆发可能会影响生产,捷豹路虎暂未给出明确的答复。

       长安:盈利艰难,净利润亏损超过24亿元

       长安未安,2019年的长安的确是艰难生存。根据1月30日长安汽车发布的业绩预告,长安汽车2019年年度净利润亏损24-29亿元,同比去年暴跌452.56%-526.01%,对于业绩不佳的理由,长安汽车方面坦言主要受销量下滑影响。

       销量方面,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板块的全年销量为1759971辆,同比去年下降15.1%;而一直以来作为长安销量增长主力军的合资品牌,却在今年集体面临危机,其中长安福特全年累计销量为183987辆,同比下降51%;长安马自达全年累计销量为133608辆,同比下降19%。根据销量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的销量下滑,与福特的大幅度滑坡有着直接关系。

       福特汽车也表示在华的销量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新车型推出慢、经销商和品牌推广不足等,对此,福特也将加快新车型推出,预计在2021年前至少投放18款新车。

       一汽集团:净利超过440亿元,一汽迎来营收利润双增长

       进入1月,一汽集团就率先公布了其年度业绩报告,足以见其对过去一年的表现十分满意。

       根据数据,2019年一汽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200亿元,同比增长4.4%,净利润达到440.5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

       销量方面,一汽集团全年整车销量为346.4万辆,同比增长1.3%,合资板块,一汽-大众依旧是年度销量的“红人”,全年销量突破210万辆,同比增长3.8%,成为国内首家跨入年销量210万辆的车企;一汽丰田也实现了73.5万辆的销量成绩,助力一汽实现营收;自主板块,红旗品牌19年在新产品方面持续发力,构建起SUV矩阵,趁着“国潮”这股风,销量一路突破10万辆;而奔腾品牌也进一步完善了T家族的SUV矩阵,销量也早早突破10万大关。

       对于一汽来说,目前的胜利只是阶段性胜利,按照董事长徐留平的计划发展,一汽集团在未来三年还有巨大的360亿元的利润空白等待填补。

       上汽集团:受销量影响,利润预计同比下降28.9%

       与一汽营收利润双增长有所不同,上汽集团在过去的一年里表现的并不算好,根据上汽集团公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19年上汽集团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为256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04亿元相比,同比减少28.9%。

       对于过去一年业绩的变动,上汽集团将原因归结为整车销量减少、国五国六切换加剧的供需矛盾、新能源退坡补贴等原因。

       撇开国五国六切换、退坡补贴等大家都面临的政策原因,上汽集团2019年的销量的确表现不佳;根据产销快报,2019年全年,上汽集团累计销量为6237950辆,同比下滑11.54%,而合资板块的降幅也十分明显,其中上汽通用五菱以及上汽通用的降幅均超过了15%,分别为19.42%和18.78%,而上汽大众同样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销量虽然突破了200万辆,但是同比下降了3.07%,将销冠宝座让位与一汽-大众;自主品牌方面,上汽乘用车累计销量为67.32万辆,同比减少4.08%;而上汽大通表现倒是可圈可点,累计销量为15.3万辆,同比增长21.36%。

       透过一系列销量数据,上汽集团的业绩报告的变动的原因也逐渐清晰,2020年刚刚开始,新的一年的比赛才刚刚拉开帷幕,相信上汽集团会有更好的表现。

       北汽集团:营收突破5000亿元,新能源的前景仍然广阔

       新年第2天,北汽集团就官宣了2019年营收突破5000亿元的消息,与2018年4807.4亿元相比,同比增长4.26%。

       销量方面,北汽集团实现产销226万辆,同比下降5.91%;其中,豪华品牌北京奔驰在19年销量迎来了波峰,达到55万辆,同比增长15.2%,领跑其他豪华品牌;而北汽越野车在19年同样迎来了高光时刻,年销量达到3.6万辆,同比大增34.5%,基于如此的销量成绩,北汽集团也大胆提出了“稳重有升”的两套销量目标,求稳的目标是销量突破226万辆,目标营收达到5200亿元;冲刺的销量目标则是销量235万辆,目标营收达到5300亿元。

       虽然营收创纪录这件事值得欢呼雀跃,但是对于北汽集团来说,取得这个成绩实属不易,年中退坡补贴政策的实施为北汽集团带来了不小的重创。由于政策原因,原有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规律被打破,后半年的新能源行业陷入沉寂,北汽新能源也同样如此。而对于新能源的未来,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却充满信心:“眼前的风暴只是阵痛,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仍无比广阔。”

       现代:净利润同比增长98%,但国内销量仍需努力

       作为韩系车的代表,现代汽车也在年初率先公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业绩表现。

       数据显示,第四季度,现代汽车的营业利润为1.24万亿韩元(人民币约合73亿元),同比大增147%;销售收入增至27.87万亿韩元(人民币约合1642亿元),同比增长10.4%;净利润也扭亏为盈,达到8512亿韩元(人民币约合50亿元)。

       2019年,现代汽车全年营收105.79万亿韩元(人民币约合6000亿元),同比增长9.3%;营业利润为3.68万亿韩元(人民币约合217亿元),同比增长52%,净利润也增至3.26万亿韩元(人民币约合192亿元),同比增长98%。

       虽然从业绩上看,现代汽车取得了一份相当出彩的成绩单,全球销量为443万辆,同比下降3.5%,低于年初设定的468万辆的销量目标,这也是现代汽车第五年未能实现年终销量目标。销量上的失意,与中国市场的疲乏有关,现代汽车已经关停5家国内工厂,说明现代汽车在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极其严重。

       对于2020年,尽管中国市场疲软,但现代汽车仍然立下了75万辆的Flag,新车方面,现代汽车计划在华推出第十代索纳塔、菲斯塔EV、全新MPV以及全新伊兰特等车型,助力实现销量目标。

       法拉利:销量突破万元大关,中国市场增速最快

       对于超豪华品牌,大部分人都停留在欣赏阶段,因此销量也一直比较稳定。

       近日,法拉利公布了2019年财务业绩报告,根据数据,2019年法拉利首次突破万元大关,向全球客户共交付整车10131辆,同比增长9.5%;2019年公司净收入达到37.66亿欧元(人民币约合289.65元),同比增长10.1%;净利润为6.99亿欧元(人民币约合53.76亿元)。

       具体来看,北美地区交付2900辆法拉利,虽然同比下降3%,依然是销量交付的主力;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共交付4895辆,同比增长16%,而中国市场,法拉利共交付了836辆,同比增长20%,成为法拉利年度交付增长最明显的海外市场。

       面向未来,法拉利计划推出两款新车,至于新车能有多“壕”?期待法拉利为大家揭晓谜底。

       头条说:

       过去的一年,对于车市的打击是全方位的,从15家车企的财报上足以看出,大部分的车企仍处于艰难前行。大环境对于车企的影响固然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越严苛的市场环境就越有可能催生出更优秀的企业。2020年开年的一场疫情爆发,传递着一个讯号:新的一年洗牌期将加剧,而车企们准备好了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有不安,也有兴奋点,马自达2022年前综合展望报告

       特斯拉强势登顶,大众屈居第六

       英国品牌评估机构“品牌金融”发布了2023汽车行业报告,排出“2023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汽车品牌”榜单。品牌价值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衡量体系,英国品牌Brand Finance作为行业中的权威,其行业视角与我们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有所偏差,品牌价值的定位为:与市场营销相关的无形资产,而排名主要取决于汽车销量、形象口碑和知名度高低,以及未来潜力等因素的叠加。

       榜单中的100强汽车品牌既包括了轿车品牌,也有商用车和摩托车品牌。透过这个榜单我们可以以全球行业的视角,来看看我们耳熟能详的各大汽车品牌在行业中的地位,从中挑选出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中外车企。

       排名 品牌 归属地 品牌价值/年增长率

       1、特斯拉(Tesla) 美国 662.07亿美元/+44%

       2、梅赛德斯奔驰(Mercedes-Benz) 德国 587.97亿美元/-3%

       3、丰田(Toyota) 日本 524.93亿美元/-18% 丰田集团

       4、宝马(BMW) 德国 403.67亿美元/+6% 宝马集团

       5、保时捷(Porsche) 德国 367.59亿美元/+9% 大众汽车集团

       6、大众(Volkswagen) 德国 339.58亿美元/-17% 大众汽车集团

       7、本田(Honda) 日本 242.19亿美元/-14% 本田公司

       8、福特(Ford) 美国 222.67亿美元/-8% 福特汽车公司

       9、现代(Hyundai) 韩国 158.63亿美元/+17% 现代汽车集团

       10、奥迪(Audi) 德国 138.95亿美元/+0% 大众汽车集团

       在前十名的榜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属于德国品牌的车企占据着半壁江山。特斯拉依托于在电动车领域的强势表现,冲上了榜首的位置。特斯拉2022年全球销量131.43万辆,其中在国内市场的销量约为43.9万辆,占全球市场的33%。优质的产品、出色的销量、强大的盈利能力以及电动车前景的加持,使得特斯拉超过了众多老牌传统车企,第一名理所应当。

       德国豪华汽车品牌梅赛德斯奔驰升至第二位,上年位居首位的日本丰田汽车降至第三位。虽然2022年度丰田全球销量较上年度增加1.0%,达到960.98万辆,刷新历史最高纪录,但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表现,或许成为了拖后退的存在,并且去年受到疫情冲击导致供应链不稳定,净利润较前年同期下降14.0%,盈利能力下滑也是导致排名下降的核心因素。

       11、日产(Nissan) 日本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12、比亚迪(BYD) 中国 比亚迪汽车

       13、雷克萨斯(Lexus) 日本 丰田集团

       14、雪佛兰(Chevrolet) 美国 通用汽车公司

       15、沃尔沃(Volvo) 瑞典 沃尔沃集团/沃尔沃汽车

       16、起亚(Kia) 韩国 现代汽车集团

       17、法拉利(Ferrari) 意大利

       18、路虎(Land Rover) 英国 塔塔汽车集团

       19、铃木(Suzuki) 日本 铃木公司

       20、斯巴鲁(Subaru) 日本 丰田集团

       在第十二名的位置,终于出现了自主品牌比亚迪的身影。在2022年,比亚迪凭借着自身在新能源技术上的积累与输出,发展得十分快速,在全球销总售量高达186.9万辆,打破了合资品牌多年的垄断,成功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并且2023年的增速也将会保持稳定,未来榜单的排名预计将会持续上升。

       21、雷诺(Renault) 法国 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22、吉利(Geely) 中国 吉利控股集团

       23、吉普(Jeep) 美国 斯泰兰蒂斯集团

       24、哈弗(Haval) 中国 长城汽车

       25、凯迪拉克(Cadillac) 美国 通用汽车公司

       26、吉姆西(GMC) 美国 通用汽车公司

       27、兰博基尼(Lamborghini) 意大利 大众汽车集团

       28、别克(BUICK) 美国 通用汽车公司

       29、北极星(Polaris) 美国

       30、马恒达(Mahindra) 印度

       在第22名的位置,出现了吉利汽车的身影。数据显示,2022年吉利汽车累计总销量约143.3万辆,同比上涨约8%,营业收入1480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5.6%,创历史新高。过去一年,吉利汽车持续在纯电、混动、换电、甲醇等多技术路线新能源生态布局,良好的市场表现结合新能源汽车的转型,使得吉利的品牌价值居高不下。

       哈弗品牌的排名为第24名,甚至要比长城汽车还要高一些。哈弗品牌2022年累计销量61.66万辆,占到了长城集团的半壁江山。因此单从品牌价值来看,哈弗品牌高于长城也就或许可以理解了。

       31、雅马哈汽车(Yamaha) 日本

       32、五十铃(Isuzu) 日本

       33、斯堪尼亚(Scania) 瑞典 大众汽车集团

       34、宾利(Bentley) 英国 大众汽车集团

       35、蔚来(NIO) 中国

       36、公羊(RAM Trucks) 美国 斯泰兰蒂斯集团

       37、标致(Peugeot) 法国 斯泰兰蒂斯集团

       38、长城(Great Wall) 中国 长城汽车

       39、讴歌(Acura) 日本 本田公司

       40、马鲁蒂铃木(Maruti Suzuki) 印度 铃木公司

       在第35名的位置,蔚来汽车也出现在了榜单之中。从蔚来披露的2022年财报来看,总营收突破492.7亿元,同比增长36.3%,创出历史新高,新车年交付量首次超过10万台,达到12.25万台。或许正是这份财报展现了不错的发展态势,使得蔚来汽车的品牌价值,远高于同为自主品牌的长城汽车。

       41、林肯(Lincoln) 美国 福特汽车公司

       42、马自达(Mazda) 日本

       43、理想汽车(LI AUTO) 中国

       44、极星汽车(Polestar) 瑞典 吉利控股集团

       45、斯柯达(Skoda) 捷克 大众汽车集团

       46、小鹏(Xpeng) 中国

       47、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 美国

       48、巴贾吉汽车(Bajaj Auto) 印度

       49、劳斯莱斯(Rolls Royce) 英国 宝马集团

       50、菲亚特(Fiat) 意大利 斯泰兰蒂斯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汽车的销量远不如理想,但是在品牌价值方面却实现了领先。尤其是进入到2023年之后,蔚来销量遇到了一定的瓶颈。理想汽车凭借L9、L8和L7的强势表现,目前在销量上领先于蔚来和小鹏,且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市场前景均要比二者更为出色一些。

       在50名的榜单之外,还有挺多中国品牌的出现。其中,北汽福田排名为56名,东风汽车排名为59名,长安汽车排名62名,广汽集团排名为66名,一汽解放排名为68名,中国重汽排名为71名,中国五菱排名为72名,宇通客车排名77名,东风小康汽车排名为83名,欧拉汽车排名第100名。

       总结

       品牌区别于其它同类行业品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品牌价值,消费者选择你的品牌便是意味着更加认同品牌中内涵的价值。衡量一个品牌的优劣有很多指标,但价值指标是最重要的。2023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汽车品牌,不能说是绝对的正确,但是其中仍然有值得分析与参考的地方。伴随着汽车市场向新能源转型的大趋势,这个榜单的波动性将会持续增大。

       马自达日本原厂近日公布?2020?年第二季财报内容,除了公布?2020?年截至第二季全球售出?57.8?万辆、预估?2020?全年销售量将降低?8.4%来到?130?万辆等信息,也持续沟通将于?2022?年推展可望搭载在新一代马自达6?等车的直列?6?缸引擎与后驱平台,此次也首度对外公布直?6?后驱、以及直列?4?缸后驱?PHEV?架构的实体照片。另外,原厂亦预告?2022?年将以增程序引擎形式复活的转子引擎,也将是马自达在小型车的电气化重点。

       受疫情等因素冲击,马自达预估全年销售仅?130?万辆

       从马自达原厂公布财报信息来看,2020?年截至第二季总计售出?57.8?万辆、相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锐减了?21%,最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从区域市场来看,中国市场在?2020?年上半年达到?11.7?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8%外,最主要是导入?CX-30?车系、2020?年?9?月当地还会有昂克赛拉/CX-30?的?Skyactiv-X?动力导入,马自达在其余区域的销量都有不少的降幅。日本市场为?7.4?万辆、减少?25%;而主要的北美市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受疫情冲击仅达?18.5?万辆、降低?18%,不过其中的美国市场因?CX-30?等休旅产品表现不俗、增加?1%来到?13.6?万辆;情况冲击最严重的则是欧洲市场,2020?上半年仅有售出?8.2?万辆、较去年同期锐减了?54%;全球其余区域市场也仅?12.1?万辆、下降达?63%。

       在净销售额方面,马自达在?2020?上半年录得?1?兆?1,158?亿日圆、相比去年同期减少?35%,累积营业损失达?529?亿日圆,预估全年的净销售额也将仅达到?2?兆?8,500?亿日圆。销量部分,马自达预估?2020?年全年将仅达?130?万辆、相较去年同期会减少达?12?万辆,等于全年销量下降?8.4%,是马自达近?7?年来最低的年销量预估。

       「新一代?Small?小型车商品群」,Skyactiv-X?推出改良版升级动力

       不过为了对外与投资人宣示原厂不畏逆风的决心,马自达社长丸本明也持续对外沟通未来的中长期计划。其中首先提到「新一代?Small?小型车商品群」的开发与投资目前已获得丰硕成果,所谓的「新一代?Small?小型车商品群」就有包含第?4?代昂克赛拉、CX-30、以及近期推出的?MX-30,此一商品群的重点就有包含横置引擎、直列?4?缸引擎前驱架构(包含?Skyactiv-X?与?AWD)、24V?轻油电、纯电动?EV(MX-30)、ADAS?先进主动安全辅助(导入?CTS?车道维持等)、MazdaConnect?车联网服务。

       而其中?Skyactiv-X?引擎动力近期也进行了小幅度的软件改良升级,原厂将此次升级命名为「SPIRIT?1.1」,主要是透过软件调整?Skyactiv-X?引擎内的燃烧机制、小型机械增压器的进气量、EGR?废气再循环系统的控制逻辑,藉此让汽缸内导入更多空气,也使?SPCCI?火星塞控制压燃点火系统更精准的控制引擎空燃比,来获得更高的扭矩输出反应。以近期日本媒体体验的更新版?Skyactiv-X?引擎而言,其最大马力从过去的?180?匹、提升至?190?匹,扭矩峰值亦从?224N.m、微幅调整为?240N.m,等于马力约提升?5.5%、扭矩则增加?7.1%。最大马力峰值一样是在?6,000?转产生,最大扭矩涌现时间虽从?3,000转延后到?4,500?转产生、并可一路延伸至?6,000?转,但却可在?1,500?转就能产生比过去?224N.m更高的扭矩输出,让整体加速反应更为迅速敏捷,6速Skyactiv-Drive?手自一体变速箱也一并透过软件改良、降档反应缩短?0.2?秒。原厂也指出未来考虑为已出厂的?Skyactiv-X?引擎车主提供「SPIRIT?1.1」软件免费升级服务,但时间点尚未确认。

       勾勒?2022?年愿景,首度公布直?6?后驱、直?4?插电式混和动力实拍图

       至于在马自达先前不断预告的「Large?大型车商品群」部分,重点就包含了纵置引擎后驱架构、直列?6?缸引擎(包含汽油/柴油/X?引擎和?AWD?系统)、Plug-in?Hybrid?直列?4?缸引擎、48V?轻油电系统、以及改为增程转子引擎的多元化电气化技术,上述开发重点最主要预期在?2022?年正式问世。此次在财报简报中也首度对外公开其纵置后驱直列?6?气缸引擎、以及纵置后驱直列?4?汽缸?PHEV?插电式油电引擎的实体照片,甚至连增程序转子引擎引擎架构的实拍照也首度曝光,主要让外界预览其目前的开发成果。但相关科技的详细动力诸元与数据,原厂此次则尚未公布。预估未来的新一代「Large?大型车商品群」包含下一代马自达6、CX-5、CX-8、CX-9,都可望运用相关的纵置后驱布局。

       进入?CASE?时代,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将成重要目标

       而面对目前已逐步进入?CASE?时代的节奏,也就是包含车联网(Connected)、自动驾驶(Auto)、共享汽车经济(Share)、电动(Electric)等面向的趋势,马自达也预告?2022?年后,马自达将以包含「提高硬件价值」、「创造统合控制价值」、「平台/IT/人力/同业协力合作」、「次世代?EV?电动车专用平台开发」等?4?大方针作为投资研发目标。

       既有产品的?CASE?技术强化,马自达原厂则预告未来?2?年内将会率先替?CX-5、CX-8、CX-9?车系导入MazdaConnect?2?车联网系统,最主要导入?4G?连网机能、并带来多项远端控制功能。先进安全技术部分也会针对现行?i-Activsense?系统配备进行强化更新,2022?年?3?月更预期还会带来新一代的?Co-Pilot?驾驶辅助系统。既有的?Skyactiv-X、Skyactiv-D?柴油动力也会如前述所提逐步透过软件更新提升效能。

       扩大与丰田集团合作,神秘?SUV?新车款成焦点

       另外,外界也相当关心马自达原厂与盟友丰田集团、以及?Isuzu?品牌之间的合作。其中现阶段尤其是日本当地,日本马自达与丰田就针对MazdaConnect?2?车联网、商用车、金融、自动驾驶等环节展开合作;而?Isuzu?将新一代的?D-Max?货卡资源?OEM?共享给马自达打造?BT-50?货卡也是一例。未来?2?年内丰田集团在许多区域市场也是马自达的重要盟友。首先丰田与马自达合作打造的美国阿拉巴马州新工厂,马自达预计会推出自家品牌的神秘全新?SUV、但这款?SUV?确认会采用丰田的?THS?油电系统;而欧洲市场马自达除了会向丰田购买?CO2?碳权以利继续销售外,也会利用?Yaris?THS?Hybrid?油电车型为基础、打造出挂上马自达品牌的?OEM?双生车,欧规马自达2?外来可能将被取代;中国市场未来亦会有贩售采用?THS?油电系统的马自达品牌油电车款。有关马自达品牌的未来动态,我们仍会持续追踪,并替读者带来第一手的最新报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好了,今天关于“日本马自达汽车2022年营业收入和利润”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日本马自达汽车2022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